贵州史话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贵州史话  
让历史告诉未来 —踏访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实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7-01 23:40:28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冉静 江跃华 点击: 评论:0

冉静  江跃华

一、走进集中营

     从贵阳市息烽县城出发,沿川黔公路南行6公里,便到了昔日令人谈虎色变的“息烽集中营"。

1.jpg

       1930年4月军统以8700O多元资金,在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内添建监狱一所,翌年七月将重要人迁入里面关押。不久,日机轰炸南京,波及新监,军统为避战乱,同年九月,将新监人犯用专轮运往武汉,利用湖北陆军监狱暂时羁押。1938年1月,又移至湖南益阳。随着寇敌深人,益阳也不是安全的处所,军统再次决定将监狱迁往贵州息烽。10月27.日从益阳启程,11月上旬抵达息烽县城的“川主庙”,后由于“人满为患”,1938年8月将监狱由县城迁往阳朗坝,在这里正式设立“息烽集中营""。军统内称“息烽新监”,对外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息烽集中营坐落在阳朗附近一处叫猫洞的山窝里。那个地方隐蔽在群山环抱中的一块低凹地内。上百棵参天大树浓荫掩日,路人根本见不到其中的建筑。在密林中有一座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院式民宅,坐北朝南平列的两个四合院,有房舍:30多间。这原是当地一刘姓大户的庄园,不知怎么被蒋介石、戴笠看中,大约是取“息烽”平息烽烟之意吧,便将刘氏一家赶走,强行将刘氏住房30余间及土地80余亩之辟为监狱,军统把整个庄园分为了办公区(天堂)和监房(地狱)两部分。内设9个监房,分别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及特斋命名,共9栋52间。所以尽管息营离公路很近,但如果无人指点,路人或过往车辆是绝对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个庞大的集中营的,故而它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一所关押共产党人、抗日志士、爱国学者的秘密监狱,是当时军统三所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管制最严等级最高的-所。军统内部称重庆望龙门监狱为“小学”关押案情一般者;称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为“中学”关押案情重大者;称贵州息烽集中营为“大学”关押案情特别重大和被定为“死囚犯”者。

2.jpg

          一踏进集中营的大门,—座座青山,一棵棵挺拔的青松映人眼帘,使你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一个充满血腥屠杀与罪恶的地方。

        凡到过“息烽集中营”的参观者,无不为屹立在集中营旧址广场那座雕塑《忠魂曲》而肃然起敬。雕塑上两块飞翼般的造型,如同熊熊的火炬一般,将当时息烽集中营的革命志士那种不畏强暴的精神呈现于世。人物主雕上:“戴着沉重铁镣奔向刑场的勇士”,“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的革命者”…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息烽集中营牺牲的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而息烽集中营猫洞的雕塑《抗争》,则用独特的人物造型,讴歌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息烽集中营的英烈雕塑,告诉人们过去的历史和斗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血与火的岁月。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成立于1997年3月18日,为副科级事业单位,行政上属息烽县文化广播电视局;1996年下半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翌年5月29日对外开放;2006年提升为正科级单位,行政上属息烽县文体广播电视局,人员编制为25人,现有正式职工24人。

        息烽集中营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命名的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开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参观游客达900多万人次。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开馆时,陈列室在广场右侧一栋新建的平房内,面积约100平方米,展出资料图片100余幅,基本没有文物陈列,每次只能容纳20余人参观。1999年,由贵阳市商业银行捐资修复的原集中营礼堂竣工。礼堂室内使用面积448平方米,装修后布置为陈列室,以改变原有展厅太小、不能满足参观的现状。礼堂陈列室展出的图片资料较原展厅内容丰富,但还是不能满足参观需要。

3.jpg

        2003年4月,曾庆红同志到息烽集中营旧址视察,要求把息烽集中营旧址建设好、管理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为贯彻落实好曾庆红同志的要求,中宣部、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建设二期工程。在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二期工程于2005年8月竣工,建成了占地3800平方米的纪念馆和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并于2005年8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为两层,分为序厅,四个展示厅和缅怀厅六个部分,另有文物档案室、报告(放映)厅、贵宾室等配套设施。序厅以“烽火不息”为主题,对展出内容作了概括,一展厅主要介绍军统在息烽的历史背景和息烽集中营的历史沿革,二展厅主要介绍狱中关押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生平,三展厅主要介绍中共狱中地下支部领导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在狱中同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光辉史实,四展厅主要介绍幸存者的回忆和开馆以来的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缅怀厅是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场地,报告(放映)厅放映专题片《烽火不息》供参观者观看。

    步人旧址展厅、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张年代久远的图片,一段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和展柜中那一件件实物,让我们走回了昨天···

二、人间魔窟

    少年时,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红岩》使我激动不已,书中描写的英雄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的原型人物许晓轩、韩子栋、宋振中都曾长期关押在这座秘密监狱。这里还关押过工农红军第一路总指挥部党代表、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川康特委军事委员车耀先、西北特别支委委员宋绮云,打入军统总部的地下党特支书记、虎穴英雄张露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东北抗日英雄黄显声将军、著名进步人士马寅初先生、波兰革命家米洛斯等一批知名人士。1938年8月至1946年7月的3年期间,息烽集中营先后关押过:1200余名优秀共产党人、爱国人士,其中600多人被杀害或折磨致死,有400多人下落不明,其余的在1946年集中营撤销时,72人被转押重庆,在解放前夕的天屠杀中天都遇难。

4.jpg

    当年,小小的息烽县城的人口仅2000人左右,而军统设立的16个特务机构,军、警、宪、特共达15000多人,整整8年期间,军统就有1个中将,5个少将在这里任职。

    这里碉堡密布、岗哨林立,高墙与铁丝网重重叠叠,森严恐怖,如此一座杀火如麻的人间地狱,却被称为所谓“大学”,明明是牢房,却美其名为“斋房”, 还分别冠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8个字,加上“特斋”共9处。每斋内用铁、木栅栏隔成好几个关押室,每个关押室可囚禁十数人,各斋外面均围有半人高的矮墙。

    来到一片开阔地带,解说员指着杂草丛生的蓝球场、假山水池、小桥亭子说,这些都是反动军警逼迫被关押者修建供他们享乐的。环顾四周,只见这块开阔地被布满铁丝网的高墙围住,墙外远处山头上有一座座虎视掐掐的黄色碉堡。

    集中营戒备森严,监狱里有内围墙和外围墙,四周山头都筑有碉堡。牢房里有特务假装的囚犯刺探内情。内围墙内由30多名尉级以上军官组成的便衣特务队负责,这些人受过专门训练,在刑讯、暗杀、追捕方面都是“高手"。内围墙外直至外围墙外的数里范围,由军统交警巡察中队扭任警卫:不管何人、只要误入这道警戒线,一概抓进去严刑审讯。

    当地老百姓回忆,每到晚上,集中营周围除了明岗,还有暗哨、游动哨。每个哨兵都配有-个竹简做的打更用的“梆子”,每隔五分钟就用梆声联络。深夜里, 梆声不断,恐怖异常。可以这样说,凡是关进去的就如同进了“鬼门关”是极难得以出来的。偶有被释放的人,在出狱前也必须填写这样—张字据:“释放之后,无论任何时间、地点,都不准泄漏营内的任何秘密,包括自身被逮捕的经过在内,如果违背被发觉,自甘接受最严厉的惩处。难怪“中共狱中秘密支部”曾组织被关押人员越狱,但都未获成功。

5.jpg

        踏上石梯,穿过林荫小道,来到一个四合院。四合院四周是普通的木墙青瓦民房。息烽集中营被人们称为“人间地狱”,而这里就是地狱的“阎王",一名何子桢,—名周养浩,均为军统少将。何子桢是一个凶狠残暴的杀人狂,他在两年时间里折磨杀害200多人。这是军统对被囚革命者施以百般酷刑、恣意摧残和疯狂屠杀的时期。由于狱内中共党员、进步人士的反抗,我党和国内进步舆论的谴责,加之时值国共第二次合作,这种赤裸裸的杀戮政策不仅没有收获,而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不利。于是,戴笠撤掉了以“屠夫”著称的何子桢的职务,另派其心腹周养浩继任。周到职后,秉承蒋介石和戴笠的旨意,一反何子桢的做法,推行所谓“狱政改革”,搞“监狱劳动化”“监狱学校化”,妄图以“精神软化"解除被囚革命者的思想武装,得到靠酷刑和杀戮得不到的东西,从而达到其“反共、限共、溶共"的目的。这两个时期,反映了军统交替运用反革命的两种统治手法,但后者更为阴险狠毒。然而,用杀戮得不到的东西,用软化手法也同样没有得到。在周养浩“狱政改革"的五年多时间里,被囚的数百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没有一人上当受骗,更没有一人自首变节。周养浩这位有恃甚高的“懦将也只好望狱兴叹,自认失败。

       男监牢靠“阎王殿”,也是民房改造的,每间牢房入口被粗硬的木栅栏相隔,室内低矮,光线暗谈,一长排通铺上粗糙的竹篾席, 墙角摆放两个小木盒和木马桶,浑浊气味使人掩鼻而退。

     幸存者李任夫先生(原国民党左派领袖李济深将军的秘书)回忆;“无论天冷天热,牢房窗子都封死,吃在里面,屙在里面,每人睡处一尺三寸宽,一个挤一个。身上长满虱子和干疮,有些受刑后,刑伤溃烂,求一点盐水洗都不可能,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幸存者黄彤光女士回忆:“在这人间魔窟里,被囚的人身心备受摧残,如精神失常、浮肿、夜盲、记忆力衰退等等,许多人最后难免一死。在集中营终日劳动,所吃的饭里沙子、稗子多,饭色黑黄,菜是清水煮老白菜杆,每人一瓢。这种伙食缺盐,因此人人皆病。1944年夏天,集中营内流行温疫,天天有人死,最多一天死27人”。

    解说员介绍,就是在被关押者病重的情况下,军警特务也要让他们做工。有一次中共党员、新四军政工干部陈策病得实在站立不起,难以做工,被几个特务从牢内拖出来毒打,最后连哼痛都哼不出声。许晓轩带领几个难友冲过去,大声抗议:“你们太无人性了,现在我们也不干了 ,要打就把我们全部打死。”特务又把他们毒打一顿。

    男监有两间“死囚犯”的窄小牢房,没有通风口,墙壁是厚石,只有一米多高的空间,被关押者进出要低头弯腰。

    给被关押者放风的场坝上,有一个木笼,粗长的木栅栏两米来高,围成方形,笼子面积约10平方米。这是放风时关押“死囚犯”的地方。幸存者回忆,集中营还有一种露天木笼,是专门残害重病难友的。刽子手假仁假义地说给予照顾,把他们拖出去关在这种特制的小木笼里晒太阳。病人由于长期关在黑牢里,身子十分虛弱,猛然见到火爆的阳光,一下子就晕了,但木笼的内空和人身一样大小,人晕了也倒不下去,仍直直地瘫立在里面。有的还没从木笼拖出来,早已断气了。

     女监牢的环境似乎比男监牢要好一些,平整的院子里一排牢房,每间牢房有木窗,面积均在8平方米左右,但解说员告诉参观者,“女犯”的命运更加悲慘,她们除了遭受严刑拷打外,还被迫制作全监军警人员每年需要的上千双布鞋和衣服。十天累下来骨头都像散架了,还得读指定的书,写读书“心得”上交,否则就要遭到折磨。一些年轻的“女犯”常遭军警凌辱。满口仁义道德的周养浩常借提审为名强奸“女犯”。“女犯”邹xx就被周养浩以夜间提审为名强奸,长期霸占。

三、狱中斗争

    面对敌人的暴力镇压与伪善摧残,狱中共产党人始终领导难友坚持不屈不挠的抗争。

       1940年底,罗世文,车耀先被送到息烽集中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首先联络上关在“忠斋"的许晓轩和“平斋”地牢的韩子栋两位中共党员,并以车耀先在图书室工作之便,巧妙地利用有利条件,把这里办成中共秘密支部的秘密联络点。支部由罗世文任书记,车耀光、韩子栋任支委,又逐步把狱中的宋绮云、张露萍、赵力耕等一批中共党员吸收进支部。一个狱中对敌斗争的坚强堡垒形成了,他们利用“狱政改革"向敌人提出保护“修养人”条件,参加编辑{复活月刊》,对敌人所谓感化手段进行揭露,秘密支部以各种形式撰写诗文、排演戏剧、鼓舞难友斗志,挫败敌人的阴谋。巧妙地宣传党的主张,抒发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张露萍不断以“晓露”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诗文。她在《七月里的石榴花》写道:七月里山城的石榴花,依旧灿烂地红满枝头。它像战士的鲜血,又似少女的朱唇……石榴花开的季节,先烈们曾洒出了他们满腔的热血。无数鲜红的血啊,汇成了一条巨大的河流!……我们要准备着更大的牺牲,去争取前途的光明!在特定的节日里,集中营组织“修养人”举行文艺演出,以显示其“狱政革新”新气象。张露萍在歌颂反法西斯女英雄话剧《女谍》、曹禺名剧《日出》演出中,均担任主角。尤其她在《日出》一剧中强烈地控诉了反动统治阶级所造成的社会罪恶,唤起了人们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向往,连息烽集中营军统人员都夸奖共产党里头大有人才。罗世文同志在转押重庆途中,还托一位外籍“修养人”马某把狱中斗争的信件带出,向周恩来汇报,许晓轩被特务头子周养浩逼着在一棵大核桃树上刻“忠党爱国先忧后乐”几个字,许晓轩按共产党人自己的理解,刻下了“先忧后乐"四个字,然后故意把梯子踩倒,跌伤了手,以此拒写“忠党爱国”四个字,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坚定立场的大无畏精神。

6.jpg

      1939年11月,巾帼英雄张露萍从延安来到重庆,便按照当时中共南方局军事组叶剑英组长的部署计划,到中央南方局在军统的电讯总台,负责领导和联络工作。她是设在国民党军统电讯台的“中共秘密支部”的负责人。次年,她和另外6名战友不幸被捕后,被转押到息烽集中营。由于“案情”重大,军统头目戴笠出马进行审讯,张露萍身受百般酷刑,遍体鳞伤,坚不吐实、气得蒋介石大骂戴笠无能,被关押期间,她脚戴重撩,体重虚弱行动困难,但她仍站在狱中斗志争的前列,积极协助监狱秘密支部难友越狱,越狱失败后,被敌人打得死去活来,仍大骂敌人不止。1945年6月,戴笠有一次到息烽集中营,向周养浩下达杀害张露萍等7人的命令。7月14日上午,狱中管理人员通知她收拾行李,说要转押重庆时,她预感到自己为革命献身的日子到了,穿上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穿的浅咖色薄呢连衣裙,戴上了当年的接头信物——红宝石戒指,让同室难友黄彤光为她化了最后一次妆,从容和6为战友走上了快活岭刑场……                                                      

       有一份材料概括得很好,周养浩把它作为“思想感化”的手段,“狱中秘密支部"又把它作为对敌斗争的阵地。这是中外监狱史上的一大奇观。

四、地狱的悲惨故事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些令人心悸的悲惨故事。

    这是一个永远醒不了的童年梦。“小萝卜头”宋拯中的父母均是中共地下党员,双双被相关押在息烽集中营。“小萝卜头"随母亲入狱时才8个月,由于长期营养不良,长得面黄肌瘦,头大身细,难友们疼爱这个发育畸形的孩子,都叫他“小萝卜头”。

7.jpg

        ““小萝卜头”"到了读书年龄,几经交涉,监狱才同意让关押者教他识字。第一次“上学”孩子就天真地问:“我学多久才能当孙悟空呢?”张露萍阿姨说:“上了学就懂事,就能当孙悟空了。”老师们看着可怜的“小萝卜头”流泪了,他们明白孩子的梦想,当上孙悟空才能一个跟头逃出这人间地狱,当上孙悟空才能横扫恶魔救出伯伯阿姨,不久。“小萝卜头”当上机智的“孙悟空”,他利用上课独自往来的机会,给伯伯阿姨们传递消息成了狱中党支部的小小交通员。但孩子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他10岁那年,被刽子手用匕首杀害。解放后,“小萝卜头”被追认为烈士,他是中华民族千百万烈士中最年幼的一个。

       1941年,不满周岁的“监狱之花”孙达孟随着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父亲孙壶东和母亲徐宝芝,来到息烽集中营,在那里他们被囚禁整整5年。在集中营里,没有什么吃的,靠的是大人用口将稀饭温热后再喂她,营养不良,使幼小的达孟体弱多病,发育不好。然而,5年朝夕相处的那种不屈不挠的顾顽斗志和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已在她那颗天真幼稚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解放后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孙达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她60多岁的生命里,无论是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这种精神的鼓舞,这种精神支撑着她战胜坎坷和困难,取得人生各个阶段的成就。

        疾风知劲草,国难显忠魂。七,七事变后,一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欧洲要求回国参加抗战,他一到南昌,便被戴笠囚禁起来。一九三八年杨虎城将军被戴笠解往湖南桃园。随后又被押解到息烽。杨虎城原先也是关在息烽集中营里,国民党特务机关出于看管安全考虑,便选择距县城东南约八公里的南山山腰的玄天洞。它是个天然的大山洞,有十多丈高,里面有一所道土观,终年不见太阳,阴暗潮湿,只有一个洞口可供出人,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人”之势。且此地交通闭塞,一到里面,就如同到了另一个世界。1938年 10月至1946 年6月的8年间,杨虎城将军和夫人谢葆贞及幼子杨拯中被监禁在这里。看守的武装警警卫达200多人,方圆10里全在军警控制下,因环境思劣恐怖,杨夫人受刺激太重,导致精神失常。                1946年月息烽集中营撒销,杨虎城将军一家被转押重庆磁器口杨家山,这年12月31日,杨夫人在治病中被特务注射毒药与世长辞,杨将军含泪将其遗体火化,骨灰一直带在身边。杨虎城一家在重庆戴公祠被杀害。至将军遇害前,外界几乎没有人知道将军关押的地方,玄天洞之迷至解放后才得以解开。

8.jpg

    最后一个参观点是这个人间魔窟的“十八层地狱”,即专门拷打和杀害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刑讯室。“十八层地狱”是一个天然溶洞,当地老百姓称为猫洞,洞内阴暗潮湿,大家小心翼翼地沿着石梯走向黑洞深处。洞下是一块略宽的长圆地形,洞壁一旁摆放着一张铺着白布的桌子,桌后有两张椅子,这是审讯被关押者的地方。再往洞内走去,洞壁渐渐狭窄,转过一个弯,光线更加昏暗,一排圆木栅栏封住洞内深处。解说员告诉大家,栅栏里面是用刑的地方。透过栅栏间隙处,只见灰溟溟的地面放着各种刑具,一盆炉火烙外刺眼,火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犹如狰狞的鬼火。

    在这个“十八层地狱”里,施用毒刑12种。在洞内深处用刑,任你痛得喊破嗓子,外边也听不见。折磨死了,有的拖出去埋在山上,有的就埋在洞底深处。李任夫先生回忆:在这洞里一般的体罚毒打,那是家常便饭,水火交攻即开水烫,烙铁烙亦是常事。除他亲自领略过的镣铐毒捧外,所见毒刑有以下数种:灌辣椒水、钻刺指甲和上电刑等。受刺指甲刑时,受刑者全身捆在木桩上双手合干紧缚,用锥子从指尖钻进去,晕厭后,用冷水喷醒再钻…………

    一种名叫“披麻戴孝”的酷刑,使参观者听得头皮发怵。刽子手 先把受刑人打得遍体鳞伤,然后用麻布贴在皮破血流处,待麻布与血肉凝固,猛然撕下一块块带着皮肉的麻布,受刑人顿时浑身血流如注,痛苦万分,往往就这样被折磨而死。受刑人如还有一口气,便被刽子手扔进洞内水牢浸泡。水牢里一片漆黑,腥臭的阴水冻澈肌骨,饥饿的洞中老鼠乘机啃吸受刑人的伤残血肉。水牢与世隔绝,是埋葬活人的坟墓。被关入者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

    解说员说,集中营关闭后当地老百姓看到反动军警用两辆美制十轮大卡车连续两周以远处运来一种粘性很强的土封洞;解放后,人民政府两次挖掘洞内填土,都挖出被害者遗骨。由于洞内太深,加之积水土粘而未能挖到底,洞深处肯定埋着不少英烈的尸骨。

我们走出这座人间魔窟,外面却是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得沁人心脾,但参观者无论男女老少,却没有一张笑脸他们仿佛在思考么………………

(在采访中得到息烽县文联朱登麟主席,秘书长吴林大力支持)

撰文:江跃华 冉静

编审:刘禹涵

责编:韩韦佳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贵州史话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