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嶠,北带巴夔,襟两游而带六水四山,控川滇而通两广两湖,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自牂牁春秋以来,历经战国庄豪经黔伐滇、汉朝伏波将军征讨交趾、三国诸葛武侯征讨南中、两晋谢恕保境自守、唐诏锯战播州、宋朝土司分化、元朝隆济抗元,及至大明洪武朝,为经略云南,朱元璋调北征南,派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黔宁王沐英根据贵州而扫灭残元势力元梁王巴扎瓦尔迷,完成华夏一统。
贵州作为西南军事要地,见证了华夏版图的逐次成型和西南疆域国防的巩固。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沿古苗疆走廊军事卫所普遍建立的基础上,朱元璋在贵州卫建立省级军事指挥机构——贵州都指挥使司,贵州历史上首次建立省级军事机构,作为“控川滇而通两广两湖”的十分重要的据点,巩固了南诏国、大理国、残元势力割据云南后,中央王朝对西南边陲的实际控制。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雄才大略的朱元璋的四子——明成祖朱棣在贵州建立王朝第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正式从湖广、四川、云南三“省”边地脱离,成为华夏汉地单独一“省”,与大明王朝调北征南、经略云贵相辅相成的帝国战略是屯堡移民。明朝初年大规模组织民众移民贵州,围绕卫所据点建立屯堡,其中之一屯堡即是今天要说到的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二官村二官屯。
卫屯戍边,国家战略;抗战求存,家国春秋。甲辰年清明节,缅怀先烈,瞻仰黔贤,贵人学社专门到二官村开展社会田野调查,访谈村名口述历史。二官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全村有1108户,4652人,村中主要有萧、王、严、张、甘、秦等姓氏。以种植大葱等农作物为主要产业。二官村原名陇格支,在明朝屯堡移民实施以前,是贵州地区原住民仡佬族居住的地方。
明永乐年间,黔中萧氏受命入黔,始祖名叫萧授。萧授想要在今天二官寨附近区域选择一处地方驻军、屯田,如何选择具体方位,他问计于夫人胡氏。胡氏答道:“听天安排”,于是准备甜酒一窝,背上以后向着老家江西所在东方行走,以“甜酒发酵闻到酒香处”作为屯田之所。”
萧授自己背上甜酒从自己的治所“十二营”(安顺市普定县十二营村)向东行走,到一山崖处甜酒发酵,酒香四溢,于是在此定居屯田,并将地名命名为“萧家湾”。后来萧授翻过山岗发现北面的陇格支地势更加平坦开阔,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于是又改居至陇格支。陇格支后来依次改名为二哥寨→二官寨→集贤村→二官寨→红卫村→最终复名“二官寨”。村民们介绍说,二官寨中的“二官”指的是萧英父子,萧授生萧英,萧英生萧镇,萧英是萧授第二子,被明朝廷封为“武略将军”,萧英的儿子萧镇被封为“车骑将军”。由于萧英父子都被封为将军,所以将村名命名为二官寨。
二官村村民“屯微未敢忘忧国”,爱国主义精神凸出于广大农村地区。上世纪曾发生了两件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大事,一是抗日战争胜利,二是香港回归。二官寨村民分别于1945、1997两个时间点,在村中修建了抗战胜利纪念塔和香港回归纪念碑,表明了二官寨虽地处偏远的西南一隅,却心系国家的命运。
二官抗战胜利纪念塔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二官村小学后面的小箐山顶。纪念塔始建于民国34年(公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纪念塔坐东南朝西北,占地约为80平方米。纪念塔使用材质为青石,为九级六棱六面塔。塔基呈正方形,塔高12.2米,正面楷书阴刻“抗战胜利纪念塔”七个金色大字,每个字约为50厘米见方,纪念塔左侧立有楷书阴刻碑,文字7行,满行12字,共计137字,记述了二官村民捐资建塔前后情况。
二官抗战胜利纪念塔是二官村民众为纪念抗日战争伟大胜利自发修建的纪念设施,体现了抗战胜利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爱国及抗战热情,是中国民间为抗战胜利修建的纪念设施实物见证之一,也是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实物证据。2001年8月,二官抗战胜利纪念塔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盯上了抗战胜利纪念塔,认为它属于“封、资、修”一类,妄图以“破四旧”的名义将塔夷为平地。面对来势汹汹的红卫兵们,二官村的村民并没有退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明:抗战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而不单单是哪一个党派的事情,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胜利,所以没有任何理由拆除抗战胜利纪念塔。在抗日这一政治正确面前,红卫兵们无言以对地离开了,抗战胜利纪念塔得以保存。
“二官”——大明国家战略下的“武略将军”“车骑将军”选中的二官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也十分优越,共有土地10000多亩,今天的村民们通过发展蔬菜种植业,走上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二官村还建立了一座蔬菜水果批发交易市场。
“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情字难落墨,她唱须以血来和,戏幕起、戏幕落,谁是客?(昆曲白)浓情悔认真,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你方唱罢我登场,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道无情、道有情,怎思量?”
一曲《赤伶》唱出一段家仇国恨、家国情怀的历史往事。
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倭寇入侵,山河破碎,日军侵华战火绵延至江西省安远县城,一声枪响,打破了小县城的宁静。日寇包围住县城,并来到戏院要求昆曲名角裴晏之给他们单独演一场,以慰问所有士兵,若是胆敢拒绝,日寇则威胁烧毁整个剧院乃至县城。
裴晏之没有拒绝,转身化起了妆。戏曲大师孔尚任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在贵州出生或成长的史可法、马士英、杨龙友等时代人物作为主角的著名爱国剧本《桃花扇》好戏开始,唱腔悲婉。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台下的人一个个都吃着肉喝着酒,放声大笑肆意妄为。台上唱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台下坐的是豺狼虎豹,恶鬼当道。虽说我们都是乱世浮萍,但也有心,又怎忍看着烽火染了山河!
随着鼓声急切,裴晏之唱腔愈发悲愤,台下那些豺狼竟似也怔住了,就在此刻,台上秦淮爱国烈女“李香君”大喝一声“点火”,戏厅顿时被火光点亮,门被掩的死死的。好一个李香君,好一个裴晏之!陈词唱穿又如何,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曾问黑白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戏厅塌了余音却未终,好一个李香君!好一个裴晏之!当日本人发觉时,院内火势已一发不可收拾。火势早已蔓延,想逃出去却发现门早已被堵得严严实实,整座戏楼都在他们不知不觉间被泼洒了油。
台上的戏还在唱着,正唱道:“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楼塌了,戏却未终。
日军寇华,侵淫神州十四载,荼毒生灵五千万。
都道戏子无情,怎知戏子也有心。随着枪声响起,全国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此时尚未受到战火波及的安远县城内一片祥和,戏院的戏台上仍咿咿呀呀的唱着悲欢离合《桃花扇》,你方唱罢我斗或登场,只是不知这戏里戏外唱的是谁的悲欢、谁的离合。
都道“细雨梦回鸡塞远”,怎知乡民最有情。远在祖国西南腹地贵州省群山怀抱的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坝子,远在十四年抗日战争日寇强弩并未触及、铁蹄并未到达的地方,远在当年吃饱穿暖都是奢望的条件下,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一个小小的村组里,当时生活十分困难的村民们,怀着抗战大后方人民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发自愿捐钱出力修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
屯微未敢忘忧国。六百年来,贵州屯堡人屯田戍边,落地生根,拱卫边地,保家卫国,一脉而代代相承,多么可贵的家国情义!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