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珍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考古 > 历史珍闻  
雷公山蝶变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04-18 15:42:26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作者:李家禄 点击: 评论:0

   受省作协邀请参加“礼赞脱贫攻坚,聚焦雷山变迁”采风活动,我脑海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既非顾恋雷山的熟人熟事,也非欣赏雷公山美妙奇特的珍稀植物和雄奇瑰丽的自然风景,而是十年前在雷公山麓乌东村参观的种植西兰花、黑珍珠等的高山蔬菜基地,急迫地想了解那片种植着来自西洋的稀罕植蔬的基地发展得咋样?

  我对这片记忆中的基地如此上心,是因为潜藏于心底的对于食物的不安与欲望,强烈地刺激着我。这种对食物的不安与渴望,蕴藏于老一辈苗家人心灵深处,亦深深镌刻在苗族古老的历史痕迹里,变成一种特殊的记忆基因,成为照亮苗家人梦想的一道星光。

  因逃避战乱而南迁,世居高山之麓的苗家人,以顺应自然的方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因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的低端,日常物产仅够让家人勉强艰难地活着一口气。为了让这一口气活的别致优雅,涂抹一点儿幸福快乐的底色,他们以原始的文明体系顺应村寨自然发展,维持氏族形态下的社会治理,在生活习俗方面形成了一个足以让他们安然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生活体系与生命方式。尤以饮食方面的节俭质朴,而创造出一套应对贫乏生活的丰富繁杂的习俗。其特点是以酸汤为基调,调制繁复多彩又美味奇特的传统美食,如酸汤、腌汤、虾酸、鱼浆酸等一系列酸味大餐。

  苗岭山区受湘黔边境南长城阻隔,与外界物贸交通极其艰难险阻,很难获得来自外部的物质供应,又自产物质匮乏,一切日常生活所需仅限于贫瘠的苗岭自有资源。以盐为例,苗岭山区乏盐,需外界供应。南鸥先生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翻译成诗歌时,曾注意到苗族在迁徙过程中,发生了一场以争夺食盐为主要目的的战争,史称盐井之战。为争夺盐资源而发动一场战争,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在其他民族历史上绝无仅有。史载,红军长征入黔境,特携带大量食盐作为战略资源,跟土著居民换取粮食等物质供给。因盐极为珍贵,输入苗岭的盐多为四川大块井盐,为减省盐的日常消耗,旧时苗家人将成块岩盐用布严实包裹,吊在火炕上面的挂钩上,煮菜的时候,将盐扯下放进滚沸汤锅,稍稍蘸那么一下,又迅速提起,让布袋上的盐水滴滴哒哒滴进汤锅。在我很小的时候,还在高坡人家的火炕上,看到被柴火熏得漆黑的盐布袋。

  开门四件事,油盐柴米。盐在苗家人的生活日常里极其稀缺,那么油呢?苗岭山民的食用油主要有三个来源,过年杀猪获得猪油;采摘山坡上的茶子榨取山茶油;种植油菜获得菜籽油。除了湘黔边县境村寨有面积较大的山茶园,雷公山区几无山茶园,更缺乏种植油菜的习惯。苗家人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种植生存所必需的粮食。然而,泥鳅黄鳝鲤鱼等河流鲜味,山中野猪野兔等山珍美味,烹饪调制缺乏油的话,腥味极其难除。我看过一部纪录片,说非洲海岸线漫长,海产品极为丰富,但非洲人缺乏依赖油调味的烹饪手段,对腥味浓重的海鲜极度嫌弃。

  将缺油的日子调制得色彩斑斓、奇妙无比,无疑显示出富于奇思妙想的创造活力。苗家人用奇幻手法,通过水与火的简单组合,将日常所见的食材,调制成奇香无比的美味佳肴。《舌尖上的中国》曾经拍摄雷山苗家人调制出的鱼浆酸,和侗家腌鱼,将它们描述成天下奇味。随着西江旅游景区的火爆,苗家酸汤鱼成为风行网络的热词。到苗乡侗寨旅游,品尝酸汤鱼或侗家腌鱼成为不可或缺的经典环节。苗家人用米汤、腌汤、辣椒、糯米等调制的酸汤,不需要油,也能将鱼、肉等鲜味充分发挥出来,熬制出鲜美诱人的酸汤系列。间或也有火烤的简单粗暴办法,将鱼、野味等本身的油质烘烤出来,拌以采自山林的特殊香味野菜,最大限度地将鱼肉本色味道突显出来,极大地刺激和满足了贪婪的味蕾。苗家人用他们灵慧巧手,将没有油调味的日子,调制得油质丰盈,鲜嫩奇特,美味无穷。

  我曾经在苗岭腹地台江工作多年,尝到的最为鲜美最有特色的佳肴莫过于鸡稀饭。这是一道将菜和饭一起炖煮的苗家特色食品。村民将鸡毛剔净,以炭火烧皮毛,将剖好洗净的鸡放进放了米的大锅,加入一块五花肉和一片猪肝,拌以生姜和白扣,大火烧开,转为文火慢炖。五花肉和鸡炖熟后捞起,切片抹盐装入大盘。文火将稀饭再熬一会,鸡的鲜味和五花肉的油质融入稀饭里。上桌后每人盛一碗软香袭人的鸡稀饭,解馋解渴还能填肚子,让饥惶的心沉静下来,然后面对长桌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其情也炽,其情也浓。

  尽管地处偏远,物产贫乏,苗家人才更加重视味蕾的特殊感受,也特别舍得吃。多年前赴毗邻西江的九摆苗寨参加鼓藏节,我和友人住在乡纪委书记家里,碰巧又是我学生家长,自然分外热情。凌晨举行牵牛洗寨仪式,杀鼓藏牛分得大块牛肉。晨曦初现,参加鼓藏节的客人陆续到来,挑着糯米、鸡鸭和鱼,被主人热情迎进家,欢声笑语与歌声相交织。灶房里飘溢出热腾腾的蒸气,微风吹过,香味四溢,整个寨子氤氲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女孩三五成群地坐在美人靠上梳妆打扮,穿着苗族银饰盛装,准备前去参加节日舞蹈和聚会。主人忙前忙后招呼客人。堂屋和楼上宽敞的地方,摆开了长长的桌子。主人将煮熟的牛肉和猪肉大块切片,在长桌上堆积成山。又把鱼煮进酸汤,与辣椒拌成苗王鱼,和酸汤一起端上长桌,客人分列长桌两边,痛快享受鼓藏节的美味大餐。

  吃鼓藏肉让我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什么才叫吃肉,什么才叫饱口!因主人家要用猪腿打发亲戚,鼓藏肉大多挑选肥瘦搭配的腰花肉待客。四四方方一坨,足有三四两重,蘸点辣椒塞进嘴撕咬,顿时满足了人生所有关于猪肉的想象与感觉。我吃了一坨,也满足了前世今生所有对于肉的想象与欲望。外地来的友人嘴细,挑了最小一块品尝,竟然费尽食力和心力吃不完。因主人家亲戚多,每位亲戚都要打发一条猪腿,需要宰杀八头猪。苗家人为这一场群体狂欢,足足准备了五至七年。

  初参加工作那些年,猪肉卖一块八毛钱一斤,白菜竟然卖到八毛以上,工资又时常拖欠,有时只能吃更便宜的魔芋豆腐。对肉食的渴望,像残忍的细菌吞噬着我的味觉,使我对于关于吃的任何东西及其过程,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我时常留连于街头,看是否有山民带进城的山货;时常留连于饮食摊点前,只为看着食客舒畅地吞咽;也时常到鸡鸭鱼肉市场转一转,看到堆满摊位的富足食物,经常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个早年生活贫困而缺食的少年,成长后很容易陷入为饕餮之徒设置的人生陷阱,而我似乎陷于其中而不愿自拔。我对于任何关于食物的信息都是如此之敏感,眼前的食物强烈地刺激我的味蕾,尔后又铭刻在记忆深处,沉淀下来,碰到某一个时间节点,化为我对于食物的疯狂追捧与感觉。我在《永远的普罗旺斯》书中读到作者关于松茸的描述,松茸的香味儿仿佛一直飘溢在我面前,弥久不散,像一道索儿勒着我的喉咙,让我难受得紧。当我看到松茸的近亲枞树菌上市,不管多么稀缺或价格昂贵,我都要寻购尝鲜。我看到一位城管,将一位老人摆在街边的枞树菌粗暴踩烂,无法阻止的我竟然潸然泪下,此后在一次一次的讲课中回忆此情景,提醒学员要文明执法,理性管理。

  基于特殊的记忆情绪,当我有幸走进乌东,看到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在高山之间的雷公山麓建起大棚,种植时鲜蔬菜,我是多么的诧异与惊喜。诧异的是不擅长于种植蔬菜的苗家人,竟然一起步就高大上,种植引进自西班牙等西方的名贵蔬菜品种。惊喜的是他的目标人群虽然是针对广州深圳等酒店高端人群,但带动当地人普遍种植之后,人们自然也能享受到这类高端食材。西江景区游客爆棚,我想,他的高端蔬菜不必远送广州,就地能够找到销路,产业一定发展得非常旺盛。

  我抱着这种强烈的愿望走进乌东村。我在那片土地上寻找大棚蔬菜的影子,眼前呈现的是一片秋后的荒凉与寂寞,曾经说好的蔬菜产业呢,曾经期盼的时鲜佳肴呢?我望着高高的山顶不停地询问,回应我的只有坎下潺潺高山流水。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的心顿像这一片溪沟的水,来自高山密林,汇集成溪后陡然跃入深沟,决然地消逝于高山幽谷,只在山间留下些许渺茫的回音。

  我将大棚蔬菜的消逝,归结于年轻人不懂外来洋菜的特性,又经营不善。事后方知,个人的努力击不破客观环境的大气氛。引领我们参观的驻村第一书记说,大棚蔬菜处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除了生态旅游,一切产业都退出保护区。这是对的,人们常说,遭遇风口,猪都会飞。洋蔬菜落户雷公山麓的遭遇,间接说明选择地点选择产业的极端重要性。令人欣喜的是,乌东村利用雷公山区美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原生态绿色食品,和山野菜资源,转型为民族旅游村寨。每到假期,城市的家长带着孩子,慕名来到乌东,进驻吊楼脚风情民宿,与孩子共同体验美好的农家生产生活。我们采风团在乌东村品尝到了味道纯正的农家午餐。

  在这个飞跃发展的时代,某个项目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倒退,反而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惊喜。在雷山大塘镇,我们参观了山东九丰集团投资五千多万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生产瓜果豆类等大棚蔬菜,规模、产业和效益远非早年乌东区区十数亩大棚蔬菜基地可比。产业园分为观赏区和生产区。园区已生产两年,效益已显现。今年生产期每天采摘四万余斤西红柿,总计产出价值两百多万,产品直达贵阳遵义的批发市场。留连于观赏园,蛇瓜、黑蝴蝶形状的观赏南瓜,皆第一次见识。园区钱经理为了证明观赏园的大部分瓜果也是厨房产品,特别热情地采摘了许多红辣椒和青翠黄瓜塞进我怀里。我欣然接受,上车即啃食了一根生黄瓜,生脆爽口,味道极佳。

  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让传统农业获得新生,并诞生出新型的农业产业。在望丰乡茶叶产业园,我们参观了由吉利集团投资兴建的现代化制茶厂房。在郎德苗寨,我们参观了由杭州政府支持的欧波农农旅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看到了各类精细加工的农产品。即开即食的香菇、青豇豆等产品,让我耳目一新。同行的年轻作家许金铃说,在淘宝等网络平台,可以购到这类产品,价格不菲。相比年轻人的见识,我相形见绌。我心情却异常激动,仿佛看到一种全新的自由美好的生活图景和画卷,在新一代苗家人眼前徐徐展开。

  我们在险峻的雷公山区公路上穿梭,一条消息刷爆了朋友圈,雷公山发现了亦称为月牙熊的大黑熊。

  早年,生活在山里的人经常会与大黑熊不期而遇。随着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增多,生性灵敏胆小的黑瞎子,长时间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踪迹难觅。专家一度认为,大黑熊这种大形动物,在雷公山丧失了生存之所惨痛灭绝。为了寻找大黑熊活动踪迹,保护区派员巡山,安装红外线遥感装置等。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人们欣喜地感知它的存在,却无法看到成形的影像,更没有找到对话的机会。直到昨天,红外线摄像机有幸清晰地拍摄到大黑熊在一片空旷林地的活动影像。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的失望,终于变成看见黑熊姗姗而来的巨大惊喜。

  雷公山区苗家人崇尚天人合一,视一切生物皆有灵性,谨慎小心地守护自然家园,与动植物和谐相处。谁曾料到,有那么一天,朝夕相伴的老虎绝尘而去,永不回头,留下一曲壮美哀歌与绝响。难道大黑熊、娃娃鱼等珍贵动物,也会步老虎后尘,亦绝尘而去,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让山民在凄凉幽怨的山风中绝望地战栗吗?

  在雷公山区,我这个清水江边长大的苗家人,第一次领略了山林的浩大与广阔、吊诡与凶险。

  一个秋天的早晨,我和两位年轻同事带领全班五十余名学生,开始了翻越雷公山的历险行动。第一天夜宿南刀小学教室,第二天爬上南刀坡,钻进雷公山腹地茂密丛林,沿着漫漫水沟一路上行,还能看到集体时代村民在深山里呈梯次修筑的鱼塘。沿横亘于溪沟上巨大古树搭的树桥,跨越谷沟,一层一层爬上高山密林,恍然直达云端。

  来到一片山间盆地,四周长满如葱的青竹,几无出处。老向导也迷了路,率两位壮实学生顺水探路。山风将乌云卷袭而来,压在我们头顶,黑蒙蒙一堆,密实的竹林阴暗得几无天光。我们恍然被装入密闭瓮罐里,绝望情绪在心底疯狂滋漫,又不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龙起出云,虎出生风,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迷失的恐惧与生存的危机,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担心老向导所说的大黑熊钻进竹林威胁学生生命,更提防竹林的竹叶青、五步王蛇等袭击,便与学生大声说话,用竹棍敲击竹棍发出声响。

  一路敲击竹棍,在迷雾笼罩的幽深阴暗的原始森林里,顺着高山溪流的潺潺流水声,一路下行。也不知随着水流绕行了多久,我们以为落进了一个永远走不出去的陷阱,突然就听到老向导兴奋的叫喊:到雷公坪了。

  雷公坪果真名不虚传,四面环山竟现一座面积颇大的湿地,长满竹树苇草。张秀眉遭清军围剿,曾在雷公坪设立大本营。天时不早,我们告别向导,顺着水渠一路直下西江。

  穿行于只有一条街的西江大寨,心情不免有些许淡淡的失望。盛名之下的千户苗寨,竟然如此破败清冷,看不到一丝儿热闹欢乐、富足繁华。以我所知,这座苗寨不仅历史深厚,还称得上英雄辈出,明清以来至民国时期,历次苗民起义都与西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户苗寨某个时刻还算得上起义者的首府和大本营。以苗族文化而论,所谓的苗族古歌、飞歌、蝴蝶妈妈等故事,苗族牯藏节、苗年等重要节日,千户苗寨几近称得上人流集散地,也是一座苗族历史文化、物质及非物质文化珍贵博物馆。西江苗年等重大节庆活动,数千身着闪亮银饰的苗族妇女在欢乐的芦笙场翩翩起舞,银饰闪亮,银铃叮当,可以想象这是多么隆重华贵而艳丽的场面。我曾经将苗族银饰舞蹈称为“世界上最华丽的舞会”,与巴黎皇宫、莫斯科宫廷舞会相比而毫不逊色。可是,眼前的西江千户苗寨,与我印象中的西江几乎毫不搭界,相隔万里。

  沿街找了老半天,我们找不到能够接纳五十余人吃饭的小店和旅社。说到此,当时简陋的西江与现在繁华的西江苗寨景区相比,已是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语。幸而有热情苗女指引西江邮政招待所可以接待。邮政招待所虽宽敞,平时客人罕见,地儿有,床不够。服务员和学生共同忙碌,方铺出了几个大通铺,又临时煮了两锅饭,和一大锅酸汤,算是解决了学生的吃和住。我得知西江中学在河的对岸,师专同学李振雷在任校长,立即寻访而至,时不嫌晚,热情地煮酒肉招待,醉而归。

  一个寨子与一个人一样,不怕没机会,就怕没实力与内涵。一个历史与文化厚重,自然与人文景观奇特的苗寨,注定会迎来华丽转身的时机与节点。

  贵州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决定每年举办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并于2008年将旅发大会定在西江千户苗寨举行。在省里支持下,黔东南举全州之力打造西江,改造千户苗寨的人文景观,挖掘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旅发大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景区闪亮登场,成为旅游界一道新的风景线。在旅发大会蝶化效应影响下,2009年春节,贵州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纷纷播放了西江苗寨的春节活动。西江以炫丽奇特的方式登上了国内乡村文化旅游的高端平台。假如西江是旅游资源能量巨大的火药桶,旅游发展大会则是燃爆其能量的引线。

  夕阳西下,我站在西江苗寨的观景台上,面对层层堆叠的房屋与奇幻灯景,面对着街市的华丽与喧嚣,我想起多年之前,与一群年轻孩子站在山顶俯瞰破败清冷而孤寂的古老苗寨的情形。此时,我内心竟然涌动着一丝莫名的奇幻情绪:我是不是穿越时空,飞到了另外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雷山茶叶既代表一种生活品质,也融入了一种与自然拼搏的顽强奋斗精神。雷山茶还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形象,并逐渐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和信誉。因此,到雷公山采风,视野所及,自然离不开茶。

  雷公山银球茶享誉商界,是老一辈茶叶专家深钻与开拓的创新成果。据称,银球茶品质清纯,味儿浓醇绵长,普通茶叶续三道水便淡了味儿,银球茶续三道水方才出味儿,故全国政协的那帮老头子,特别眷恋银球茶绵长浓醇的味道,每年都是银球茶的订购大户。一个产品或一个知名品牌的产生,背后总会有一个或无数人的支撑与创造。银球茶的成名,离不开本土著名茶叶专家毛克翕的多年研究。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茶叶专家,堪称推动雷公山茶叶提质增效、扩大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隐形冠军。他毕一生精力研究茶叶,将雷公山茶叶绵厚甘醇而纯正的自然品质提出来,揉进他创设的银球状茶叶产品里,开水浸泡后,柔软的茶叶在水里慢慢展开,茶叶的自然馨香得以一点一点释放。

  毛克翕先生不止于创造雷公山银球茶知名品牌,还将研究成果与茶叶种植、采摘及精选加工联系起来,使雷公山茶叶生产摆脱了传统的自然生产状况,逐渐提升为产业化经营,改变了雷公山茶叶种植理念和经营方式。多年以后,我有机会参观雷公山茶厂时,雷山已吸引多家外地客商进入,雷公山茶农与沿海著名茶叶品牌联姻,成为知名茶叶品牌的原料供应商。

  望着窗外层层叠叠的翠青色茶园,与南鸥兄等聊起此前参观的雷公山巅的黑毛猪场、生态养牛场。以山间自然资源而论,雷公山区与苗岭其它山麓一样,在产品的供应量上,自然无法与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竞争,但可以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创意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曾以热烈的语气赞扬贵州生态资源美好,提出“制造空气罐头”的创意,一度引发网友热议。依照此创新思路,是否可以围绕培育和生产优质高端绿色生态食品,如学习日本培育“神户牛排”高端品牌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属于我们国内的高端牛肉品牌、黑毛猪肉及雷公山茶叶品牌等地域特色高端产品?

  走进脚尧,我从照片上看到了吴秀忠接手的脚尧村的状貌,住着不遮风雨的破旧茅草屋,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生产,勉强维持生存。村落海拔高,树少茅草多,春来将茅草砍倒,放一把火烧坡,撒上小米包谷等植物。秋天收获时,鸟兽吃一半人吃一半。从脚尧村存在的数个姓氏、苗侗土等多个民族推断,当年钻进深山高坡的老一辈脚尧人,极有可能是逃荒或逃避灾祸而落脚于此。充满血性的支书吴秀忠觉得不能再过这种贫穷日子,下决心率领村民修路、开茶园。修路开茶园需要推土机,吴秀忠用省政府奖励的十五万元资金,千里迢迢从河南购买来了推土机。苦于没有公路运进村,他带领数十村民,花了数天时间,沿着坡度达四十五以上、高数百米的山脊,硬生生将推土机拉进山里。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感天动地,也感动了围观者。周边村寨旁观的村民主动加入拉推土机的队伍,还答应脚尧修路占用的土地。推土机进村,大大改进了茶园建设进度和质量,一片片果园和茶园开拓出来。在脚尧村活动室前,我们见到了脚尧人奋力拉上坡的那台推土机。离开脚尧,经过一片沙石场,我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两台挖掘机在紧张工作。脚尧人要在高山之间修筑一座水库,将山高源长的山泉留下来,供应脚尧,也供应山下的寨子。

  坐在车上,凭窗而望,我看到脚下云彩飘飘,山风吹拂,车子随山摇动。面对雄伟的雷公山,面对着坚韧伟岸山之灵魂,渺小的我以一种膜拜的方式,礼敬着推动大山蜕变的伟大力量。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历史考古 > 历史珍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