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梦回红水河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4-15 00:41:4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班积辉 点击: 评论:0

□班积辉

       清风,柔情翩然,在水面拂起的层层涟漪间,萦绕着我对历经沧桑风雨随湖没去的红水河渡口——羊里码头的深深怀念。

       红水河,中国珠江水系干流西江上游,源自云南省马雄山,称南盘江,至望谟县与北盘江相会,称红水河,在黔桂两省壮族和布依族聚居的群山间缓缓流淌。一衣带水红水河的清波浩瀚,给人留下了思索不尽的景趣。

       清晨,一缕阳光洒向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碎银在闪耀发光,透过两岸纵横交错凤尾竹的枝梢,投下了斑驳的树影。河岸人家通常自备有一条小木船,常常拴在水边的树干上,每每遇到大好阳光闲情逸致的日子,男人就解开系船的绳子,去河里网鱼,或许碰上好运能捞上一把。而妇女则是在家织布纳鞋,或者去河边一排排的竹林间察看竹笋是否可以采撷,然后等待赶集日带去镇上卖,再买些日常生活用品回来。

       地处红水河上的羊里码头曾是当年红七军离开右江北上后黔桂边委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通道,古今也是黔桂两省区天峨、乐业、罗甸、望谟等县的客货集散地,一派繁忙不减。天刚放亮,河面船只就往来穿梭,有匆忙经过的,有赶来码头卸货的,高峰时,停泊码头船只竟达上百艘。

      回首轮渡时的入口站台,拥挤的人群在过渡车辆开上渡船后,有亲切拥抱挥手道别的,有推着自行车,抱着小孩,肩挑背扛着特产货物什么的都开始蜂拥上船,然后在船的鸣笛声中缓缓驶离河岸,在宽阔的河面上歪歪斜斜地驶向对岸,一拨接着一拨。在岸上,人声鼎沸。在广西和贵州两省你往我来的人流中,充斥着此起彼伏买卖的吆喝声,有卖鲜鱼、河虾、水果、竹笋以及用沿河丰富竹子编织的竹席、竹凳等竹具,最显眼的数壮族和布依族妇女一针一线纯手工纳制的鞋垫,过往不少客人都不由自主买上一两双带回家作个纪念,好一派人气冲天的热闹景象。依托码头,这里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个农特产品交易市场。

       遇到涨水季节,汹涌的红水河大气磅礴,往日清澈的河水此时变得一片混黄,河面骤然宽达几公里。

       漫长的夏秋过去了,红水河又褪去了它的丰腴,还原了它的容颜。宽阔的河滩上袒露出一颗颗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颜色不一,星星点点,俯拾皆是。这吸引了众多奇石爱好者,他们纷至沓来,如同淘宝一般。

       羊里码头轮渡由贵州罗甸和广西天峨两县属地管理,是红水河段中上游两省往来的唯一通道,因此,双方对码头轮渡掌舵人都进行了精挑细选。老岑是贵州罗甸县羊里村当地人,在羊里码头开船掌舵已经历多年的风风雨雨,每当渡船在过往人车够了数量时,他都要重复吆喝着好几遍“上船了,都穿上救生衣哦”的催促声,好几十年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次轮渡事故。但让老岑感到十分无奈的是每当遇到大雨涨洪,渡口就要停运好几天,轮渡的旅客只好回到附近的镇上找旅店暂住,等待洪水消退后又与同伴重返渡口。这样时断时续的交通梗阻也一直是老岑挥之不去的遗憾。

       红水河滚滚东流不复返,只有年年暮暮朝朝在轮回。2007年,一座著名的大型龙滩水电站仿佛一夜间拦腰截断了红水河流域,旧羊里码头淹没于碧波荡漾的湖水而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褪去了,但不久取而代之的是500吨级客货综合码头矗立其间,这让沉寂的码头再次被唤醒,客货运输再次繁忙起来,美丽的风景再次回归。

       老岑退休了,但他的两个儿子由渔民华丽变身成为了乡村旅游生意人。打小以小渔船捕捞为生的两兄弟,在龙滩水电站建设库区红水河形成深水湖泊后各自买了一艘旅游快艇,转身跑起了接送游客观光生意。每天,加满油,细心擦拭船身,打扫船内外果皮垃圾,然后抽上一支烟,坐在船头静心候客。

        周末还透着一股闷热,人们戴着太阳帽,挂起墨镜,争先恐后登上了岑氏两兄弟前往广西天峨县的旅游快艇。坐在船上,迎着湖波,吹着河风,两岸风光映入眼帘,倾听涛声依旧,仿佛在历史长河中穿行,心里总是无限感慨。

        夕阳西下,游客在意犹未尽中返航,但见港口各类船只一字排开,顾客有序流动,既有休闲垂钓、走港口访亲戚的,也有旅游慢步观光的,霞光倒映湖中,又映照在游人身上,人影攒动,光影闪烁,又是一番景致。

       多年来的水上生涯让岑氏兄弟十分感慨,国家在红水河湖泊沿岸的每个村寨都修建了客货码头,码头之间有船只来往,原先的小木船少了,更加安全美观的机动船多了,湖面上不时有旅游快艇驶过,偶尔还有大型挖沙拖船经过,水路交通终日繁忙。从羊里码头经上游可北上南、北盘江,南下可抵达著名龙滩水电站,沿岸群众往来自如。岑氏兄弟还期待,位于红水河羊里港口下游的龙滩水电站待建成通航船闸设施后,他们便可实现扬帆启航通江达海的梦想。

       在离码头不远处的红水河主航道河面上,已是一桥飞架南北,罗甸、天峨和乐业三县联合建成了一座以三县命名的“罗天乐”大桥。水陆通畅,红水河沿岸的人们,都和老岑一样彻底解开了多年来交通上的心结。

       站立新码头,眺望眼前“突突”进出频繁的船只与罗天乐大桥上一辆辆快速穿行的汽车,我不禁思绪万千,那昔日码头上熙熙攘攘轮渡往来的人群,那亲切依依不舍道别的情景,还有洋溢着丰收喜悦的说笑声不曾淡去——我心目中昔日羊里码头的那道风景依然还在。

(作者简介:班积辉,男,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现在贵州省罗甸县融媒体中心供职)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散文天地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