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学理论  
记录与感怀 ——江跃华《耀华作品集》序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0-05 11:31:40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秦连渝 点击: 评论:0

 秦连渝

        《耀华作品集》,即江跃华的作品集。为何将“跃”改为“耀”?大抵是希冀夺人眼目,因“耀”,光线强烈之意也。
那么,《耀华作品集》真能夺人眼目么?
         近半个月来,我若有时间,定会翻读《耀华作品集》,因跃华曾托我为之写“序”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半个月过去了,我对《耀华作品集》似乎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这就是:记录与感怀。
         跃华长期做记者工作,因而,他必须对生活作记录;而在对生活作记录的同时,他也就会对他所记录的生活有所感怀。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感怀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既然,那就将这些记录和感怀整理岀来,出几本集子吧!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耀华作品集》。
几年前,我曾读过江跃华的《耀华文集》,与《耀华作品集》相比,总觉得纪实性浓于文学性。
        《耀华作品集》分游记、散文、诗歌、散文诗和“其他”等几类,这就使其文学牲有了较强的意味。当然,游记也属散文,作者将之另辟一类,大抵是认为游记的纪实性较强。这或许就是记者这种职业,给记者在写作中带来的习惯性认知。而“其他”,说来就繁杂了,有的是报告文学,有的是通讯,有的是故事,有的是可归为散文类的姓氏考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耀华作品集》中的游记,大都书写的是贵州历史上的多元文化,以及贵州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如福泉的道教文化、隆里的屯堡文化。同时,作者在写这些文化时,并未忘记将其它文化一起兼容并包于同一素材中。如建筑文化、民间文化等。而这些文化,又与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等相互渗透,从而具有了较强的知识性和观赏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本中的游记,作者对所游之地的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等都作了详尽的记录,从而又具有了较强的资料性,为后人的考证提供了方便。
         《耀华作品集》中的散文,有的极富散文味,值得咀嚼。如“静夜”,作者在静夜中,观行云流动,听星辰私语;观鲁迅身影,听贝多芬交响乐,让思绪徜徉,从而感知了世界上有股强劲的洪流奔腾不息,其声响在胸中轰鸣。我们知道,静夜只属于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他们在静夜中抬望星空,景仰伟人,让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于天地人间,这是何等的人生高境?又如“赞美温柔”,我认为,这篇散文,那些具有强悍性格的家庭妇女最值一读。因为,温柔是“女人最值得珍重的美德”(马克思);温柔是“女人最重要的品质”(卢梭);“温柔才使妇人变得美丽”(弗格尔德)。而“艺术家们则把温柔视为温色暖调、曲线柔条、轻歌曼舞、雅乐华章”,文学家们把温柔喻为“闭月羞花、沉月落雁、晨风春雨、娇莺嫩柳”。我们知道,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家庭主妇的性格。如果这个家庭主妇的性格暴虐、乖谬、粗野、蛮横,那么,这个家庭就有离散的可能;即便凑合在一起,只能给双方和子女带来无尽的痛苦。因为,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也不可能与一个泼妇“好好地”生活在一起。
        《耀华作品集》中的诗歌,虽然只收录两首,但的确值得一读。一是《怀念父亲》,二是《回首》。我们知道,诗歌的特点是有激情,有节奏,有声韵,有内蕴,有意向,能激发人们的感情,引发人们的想象,予人们美的享受。它的语言必须精炼;它需要割舍杂树荒草,拆除残垣颓壁,留下让人们思想自由驰骋的空间。在《怀念父亲》中,作者叙写了自己的深沉感情:“父亲/你太忙碌了/渴了喝几口井水/热了让山风吹一吹”。诗句朴实、简炼,具有很强的勾画人物生存环境,和刻写人物性格特征的笔力,让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位在深山里辛勤劳作老农的形象,并引发我们对社会、对人生、对命运的诸多思考。《回首》可看作是一首恋旧诗,一首恋情诗,也可看作是一首恋物诗。其多义性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认知与感受。我姑且将它看作一首恋物诗,那么,作者恋的是什么“物”呢?我想,作者恋的可能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美的高度,也可能是谁也无法挽留的美好时光。请读;“再回首,恍然如梦/昨日太匆忙/留下你的空白信笺/留在我心的深处/总希望,有一天会岀现/破天荒的奇迹/有一天,你说/我们分手吧/再回首,如雨空蒙/如梦初醒,方知道你的心/无法攀援/直到你悄然离去/我才悟岀一点什么/再回首/你还是你/我仍是我”。对这种美的高度,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尽管难以企及,但我们都在努力攀登。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意义;对谁也无法挽留的时光,我们都在珍惜,尽管它是我们生命的强大对手,尽管它给我们脆弱的心理,带来无尽的惆怅与哀伤。
        《耀华作品集》中的散文诗,可能是文本中表露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感悟最集中的部分。它共有37章,其表现手法往往采用以物言志,借景述怀,而“物”与“景”又都拟人化,这就使我们仿若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道道思想的火花。如《蒲公英之歌》,作者显然是在借蒲公英这一多年生草本植物喻自己的人生之路,和自己对生活的信念:“从岀生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注定要远行。所以,不眷念母亲温柔的怀抱,不在意未来的风雨,带着你唯一的财富——一把小伞,开始你未知的征程”。“在前行的路途上,你无法预测你的命运……但你毫不退缩,依然前行。因为你的信念只有一个: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天空。”在《面对黎明》中,作者借一株走过严寒的树,面对每天都要来临的黎明,暗写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双脚的目的不是——陷入”,而是要行走,走岀精彩,走岀另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不然,过去和未来,便永远找不到起点。”这,“便是这篇新日记的主题!”作者把树在迎来新的一天,和将要度过的新一天,用“新日记”来表述,十分具有新意。另外,我们注意到,文本中的散文诗,单就时令,就包括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单就花卉叶片,就有野雏菊、野蔷薇、春叶、枫叶……同时,作者抓住这些物象的特点,书写了自己丰富的感怀。
         《耀华作品集》中的报告文学和通讯,写的是商人、专家,歌颂的创业精神。这类作品,报刊上刊载得多,我们在此不再评说。而对故事《白虎山伏魔记》,却要说上几句。这篇故事不仅采用纪实性的表现手法,而且还采用了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从而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活饱满,方言俚语妙趣横生,史实背景真实可靠,山川景致历历在目。我想,如果将之改编成电视剧,一定能夺人眼目。
         写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再问一句:“《耀华作品集》夺人眼目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记录与感怀”。如果说前者是媒体记者的责任,那么,后者则是文学作者的情怀。但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文学作者,若无深刻的思想和丰沛的感情、高尚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那他是断然写不岀好的作品来,岀不成数十万字的集子来。
是为序。
 
(作者系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贵州省散文学会会长、贵州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学理论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