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产业 > 酒业新闻  
四张文物级照片,还原上世纪50年代茅台酒生产时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9-16 23:43:00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冯铄涵 点击: 评论:0

 国营茅台酒厂成立70年,四张上甑、烤酒、磨曲、打糟的文物级照片,成为茅台酒厂建厂初期的历史见证。

这四张图片分别展示的是50年代茅台酒厂工人上甑照片、50年代茅台酒厂烤酒灶照片、50年代茅台酒厂磨曲机照片及50年代茅台酒厂打糟机照片,目前作为一般文物收藏在茅台集团档案馆中。

茅台酒厂建厂之初,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人的工作环境也非常恶劣,住房和厂办公室基本上是土墙搭木头结构,有的甚至是用废酒瓶堆砌成墙再糊上黄泥,部分房顶盖的是杉树皮和油毛毡。

没有生产供水系统,工人在数九寒冬仍要下河挑水烤酒,脚上经常冻伤开裂;六月炎热天没有通风设备,晾堂里的出甑酒醅靠自然降温,在热气腾腾的酒糟中翻掀打糙,还要在熊熊燃烧的灶膛前勾火添煤;生产用粮、煤等全靠工人们肩挑背驮,有时还要开荒种地,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茅台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背不离背、手不离掀、肩不离担”,这些都是当年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

这四张照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茅台生产设备的落后及生产环境的恶劣,然而即使是在这样落后恶劣的生产环境下,在这样的手工式小作坊的运作下,依然生产出满口留香、回味悠长、举世闻名的茅台酒。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茅台人“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对一系列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1957年使用自制鼓风机后,缩短了冷却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1960年初工厂自制电动打糟机进行碎糟,提高了工作效率。

1968年,大胆地尝试蒸汽烤酒,后来这一成果推广到全省的白酒行业,使白酒生产丢掉了烧火天锅烤酒的落后办法。

1977年,自行设计、安装了一台3吨行车和活动甑,改善了下窖、起窖、下甑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工序,制酒生产开始甩掉了背篼背酒醅的重体力。

行车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操作时间,节约了能源,把茅台人从祖辈的背驼、手磨的苦境中解放出来,原始的手工工艺操作和笨重低效的体力劳动上升到半机械化、机械化操作。

一代又一代的革新,智慧勤劳的茅台人靠自己的发明创造,走出了一条继承创新之路,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继承创新、争创一流”的茅台精神!

来源:中国酒文化城

作者:冯铄涵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文化产业 > 酒业新闻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