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讯 近年来,黎平县紧紧抓住普法教育关键点,着力在内容、载体、形式上创新举措,不断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普法教育渗透力。
一是普适与特殊相结合突出内容针对性。面对基层群众法律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既安排适合广大群众的共性内容,又把脉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使普法教育由被动灌输变主动学习,由点到面扩展渗透,让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在普适性方面,充分利用“法治赶集”“院坝协商”“警民议事会”“青年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开展集中法治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掀起法治宣传热潮。在特殊性方面,把普法需求“统上来”,把普法任务“派下去”,针对国储林示范、党建引领示范培育、庭院美化行动示范创建、治安问题相对突出等重点村寨,“工单式”地开展“法治农民夜校”“鼓楼巡回法庭”等活动,实现“一对多”的叠加传播效应。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320余场次,巡回法庭6场次,受教育26万余人次。
二是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突出载体丰富性。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作用,开展线上+线下普法教育,打造全方位的法治宣传教育矩阵。依托已建成的3个县级、6个村级法治文化广场和侗寨鼓楼、风雨桥,开设法治讲堂,利用321个村(社区)的法治宣传栏和法律图书角,方便群众查阅法律常识,利用农村小喇叭、小广播等传统载体,以本地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常态化“双语”普法。利用法治文化广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220余场次,受教育35万余人次。发动各乡镇、各部门、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广泛开辟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头条号等,构建新媒体矩阵模式,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立体环绕式普法教育宣传,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跨屏、跨域有效衔接。全县各单位运营新媒体平台46个,今年以来,发布法律法规知识、以案释法宣传信息2万余条,受教育群众31万余人次。
三是实用与趣味相结合突出形式多样性。打破普法教育生硬呆板、照本宣科、宣读法律条文或印发法律传单等老旧模式,不断丰富普法教育的多样性。在实用性上,以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和方式,把枯燥的法律条文,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精准普法、智慧普法,让严肃的法律条文生动活泼起来。针对山林土地权属、农村宅基地和建房申请、社区居民物业管理等群众生产生活所需,派出普法小分队点对点开展“订单式”普法,送法上门、送需上门,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学习者。坚持普法教育多元化,通过编排侗戏、侗歌、山歌等,融入法治元素,在各村寨开展法治文艺汇演、法治侗歌比赛等活动,多种渠道提升农村普法教育效果,真正做到点滴渗透润物无声。根据不同层次普法教育对象的需求,创办“自点菜单”,开启普法定制模式,线上线下精准互动,通过“你点我讲,按需授课”的方式,让法律明灯照亮基层每个角落。今年以来,开展法治文艺汇演6场次,由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编排节目开展法治文艺演出155场次。
(肖明明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游正芳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