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赫章海雀:毕节试验区从这里起程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1-07-24 00:26:10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李学友 点击: 评论:0

(一)回望海雀的历史

秋日的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秋高气爽,环绕村庄的茫茫林海,衬托着明媚的阳光,一栋栋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穿斗枋的黔西北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百姓的日子幸福而安详。

1.jpg 

如今海雀村的万亩林场 (李学友摄)

然而,过去的海雀村却是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块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这首当年的民谣,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出海雀村当年所处的贫困境地。

2.jpg 

海雀村旧貌(李栋 提供)

 当年的海雀村,是一个以苗族、彝族同胞为主的民族村寨,境内山高坡陡,平均海拔2300米;土地零星破碎,贫瘠瘦薄,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90%,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寨。

3.jpg 

海雀博物馆(叶光良  摄)

1985529日,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到海雀村实地采访,对当地群众缺粮断炊的贫困状况十分震惊。1985531日,刘子富写下了标题为《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来电告急: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情况反映,刊载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278期上。这篇报道是这样描述当时海雀村的贫困状况的:“529日,记者到这个县的恒底区四方乡苗、彝族杂居的海雀村的3个村民组,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记者走进苗族人家,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记者在海雀村民组一连走了9家,没发现一家有食油、有米饭的,吃的多是玉米面糊糊、荞面糊糊、干板菜拌四季豆种子。这9户人家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屋居住的,也没有一家有像样的床或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着火塘过夜。

4.jpg

当年海雀村安美珍老人在她家的老屋前(图片由赫章县委宣传部提供)

5.jpg 

海雀村复原区 (李学友 摄)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于198562日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贵州省委根据批示精神,立即对情况进行核实,组织9个工作组到全省9个地(州、市),实地查看群众缺粮和受灾情况。19857月,胡锦涛同志到任贵州省委书记后,立即到赫章县进行了为期3天的调研,并特别专程去了海雀村所在地的恒底区四方乡进行深入走访调研。

为了探索一条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贫困地区如何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在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与贵州省委一班人谋划建立毕节试验区。198869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6.jpg 

海雀村新貌 (李学友  摄)

海雀,也因此成为了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毕节试验区在海雀发祥,32年前,整个毕节可以说是海雀的放大版,而海雀则是毕节的浓缩版。苞谷种到天,水土跑下山越生越穷,越穷越垦,就是当时海雀村的真实写照。

开发扶贫破解极度贫困,以生态建设遏制生存环境极度恶化,以人口控制对人口进行控量提质,成为推进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3个必然选项,并最终形成了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

 7.jpg 

海雀村复原区 (蔡林伦 摄)

(二)内外齐发力,好日子大家都会过上

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和亲切关怀下,赫章县抢抓统一战线特别是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等倾力帮扶赫章县的良好机遇,送鱼扶困、送培扶志、送渔扶智、送策扶业, 深入推进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善、民生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32年来海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淬炼出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文朝荣精神

8.jpg 

▲2015114日《时代楷模》发布词(叶光良  摄)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雀村建成通村油路12公里、通组油路4.5公里、联户路7公里,硬化农户院坝10000余平方米,建成投资16.31万元的人畜饮水工程,新建了精神文明活动站、新农村卫生室,实施了海雀小学扩建项目;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全村改造危房111户,建设生态家园141户,村民100%参加新农合;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党支部先后被省、市、县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9.jpg 

宽敞的海雀大道 (李学友  摄)

在实地走访中,海雀的变化在群众眼里变得更加具体。

 今年28岁的苗族青年朱显安可以算是海雀村的一名秀才,初中毕业的他是海雀村第一个走出山门到广东打工的村民。现在党和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很好,我们不能老是坐在家里等饭吃,自己也要争口气。前不久才从广东东莞打工回来的朱显安在家门口一边搬运农家肥,一边对记者说。过去读小学时,从没有穿过鞋,每天放学回家,吃的都是盐水煮野菜,现在吃穿都不愁了。这几年在外面打工,除去平时花销,每年净赚23万元。他告诉记者,他家去年杀了2头过年猪,现在还养了4头猪、2头牛、2匹马。他最大的希望是让孩子今后读大学,过得比自己好。

有理由相信,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还将会更好,将会更快。

10.jpg 

11.jpg 

海雀村文朝荣塑像 (赵青  蔡林伦 摄)

海雀村现在(202012月)辖5个村民组260995人,其中苗族249946人,彝族1149人;属贵州省一类贫困村和赫章县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为着力抓好海雀村的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海雀村已被列为毕节精准扶贫示范村。今年的目标是通过全面实施和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确保全村减少贫困人口49223人。同时,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协调解决156户群众供水不稳定的问题;在电网改造上实现一户一表率达100%,农户端电压合格率达95%;硬化通组公路800米、串户路2000米;实现组组通宽带、户户通有线电视;建小康房”6户;实施改厕、改圈100户。目前,这些目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

(三)从荒山秃岭到全国绿化千佳村的嬗变

如今,环抱海雀村的一座座大山,从山腰至山顶覆盖着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华山松林。第一次到海雀村的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地处乌蒙山腹地的小山村,30多年前却是一片片荒山秃岭,风一吹黄沙漫天,雨一下泥沙俱下的地方。

12.jpg 

海雀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图片由赫章县委宣传部提供)

过去春天的大风把泥巴都刮跑,尘土漫天,石头就露出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朝荣的儿子、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文正友对记者说,有时候雨下大点就造成泥石流,有一次他亲眼看着自家的几只山羊被滚滚山洪冲走。

13.jpg 

赫章县海雀村矮化苹果示范基地  (李学友 摄 

为改变海雀村恶劣的生态环境状况,1987年冬天,文正友的父亲——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的文朝荣开始带领村民上山植树,他们当时的想法是:山上有林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14.jpg 

今日海雀村一角(叶光良  摄)

从那时起,海雀村300多名村民在文朝荣的带领下,每天早晨6点多就背着华山松树苗上山栽种。此后连续多年的冬季农闲时节,海雀村民都在山上植树造林,种下了30多个山坡的华山松,使大片大片的荒山秃岭全部披上了绿装。

为管护好辛勤种下的这些林木不被损毁,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并组建了护林队上山巡逻,由村民集体凑粮食作为护林队员的报酬。30多年来,海雀村1万多亩林场从未发生过山林火灾和盗伐林木的现象。

15.jpg 

海雀博物馆(叶光良  摄)

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建设发展,海雀村从苦甲天下示范一方,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绿化委员会19953月授予)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共中央组织部201171日授予)。20146月,已故老支书文朝荣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51月,已故老支书文朝荣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为时代楷模称号。20199月,已故老支书文朝荣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联合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如今,海雀村已经蝶变为毕节试验区一个勤劳致富的生动典型。

[URL]bf8d5430215861bb98a3eca38ba8fc3d.jpg 

[URL]0355c547e1a580fda642615ad7ad9aaf.jpg 

[URL]93dad1b809e8b31415413a11cc4fa112.jpg 

老支书文朝荣的荣誉证书(李来应  摄)

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近几年来海雀村村支两委采取村建党委、企业建支部、村民组建党小组、党员联贫困户的方式,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目前,全村大力发展中药材、苹果、食用菌、种薯、蜜蜂、蛋鸡养殖、民宿旅游等特色经济产业,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2020年的16200元,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44.3%下降到目前(202011月)的1.01%

[URL]b21643b7c11c3e52fee3cc0746a2df86.jpg 

海雀村民宿内景(李学友 摄)

五年以前,我们村只有几辆小汽车。现在,全村私家车增加到80辆。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高兴地说: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让海雀村实现了家家户户有小汽车的梦想。

[URL]4e7fa2f34e54782fe497c4ff2ba1a0f7.jpg 

今日海雀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蔡林伦 摄)

(四)党性教育基地引领海雀谱写崭新篇章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像文朝荣老支书一样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精神,带领老百姓改变贫困落后面貌……”2020924日下午,一场党性教育培训正在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举行。

[URL]51132621287693575aa5fb167dcda507.jpg 

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赵青  摄)

党性教育培训班之所以在这里举行,源于201910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正式成为省委组织部备案管理的5个省级重点党性教育基地之一,承担着面向全省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职责。

22.jpg 

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叶光良  摄)

在省、市、县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充分依托海雀村现有的设施与资源,积极推进基地各项软硬件建设。

23.jpg 

海雀村民在村食用菌大棚里面务工 (李学友 摄)

目前,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完成了复原区、幸运树、生命树、发祥树、纪念林、丰收林、巡山路等15个室外教学点建设,改造了文朝荣故居、文朝荣墓地、陈列馆、政治生活馆、多媒体教室、讨论室。围绕文朝荣30多年前带领海雀人民把苦甲天下的穷困村子带上林茂粮丰的富裕村的艰苦奋斗事迹,依托市委党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市、县的师资力量,开发了《文朝荣工作方法及实践》、《文朝荣精神及启示》、《文朝荣精神与毕节试验区精神》等10余门专题理论教学课程、《我的父亲文朝荣》、《青春的汗水在海雀》等4门访谈教学课程、《文朝荣》电影和话剧等影视教学课程、《党旗下的誓言》、《初心不改、奋勇前行》等微党课、《初心铸魂、使命筑梦》情景教学课程和15个室外教学点解说课程,形成了15天时长不等的特色理论与实践课程,基本能满足各类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的需要。

24.jpg 

25.jpg 

成为省级重点党性教育基地的海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满足前来培训的学员住宿需求,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管理模式,发动老百姓开办民宿,用自家的住房入股,由公司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接待用品、统一宣传营销、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培训、统一评分定级、统一提取收益,在党性教育培训顺利开展的同时,带动当地更多老百姓稳步增收。

26.jpg 

海雀村村民在村农业产业园学习草菇和双孢菇种植技术 (李学友 摄 

据悉,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2020511日开班至202011月中旬为止,共培训省委党校第5556期厅级干部进修班、省委党校中青一班,市委党校第一、二期乡镇党委书记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等47个班次2662人(次),共接待中央组织部、新华社、人民网等43个单位520名党政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考察调研。目前,基地获得培训收入2084410元,民宿群众按股分红194410元,合作社收入104220元,群众在基地务工收入12万余元。

微信图片_20210724014718.jpg 

 航拍今日海雀村 (蔡林伦 摄) 

今天的海雀村,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党的各项富民政策正指引着海雀人民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撰文:李学友

编审:刘禹涵

责编:杨婷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