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遇见德旺之乡村振兴篇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9-05 22:46:5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路广照 点击: 评论:0

 路广照

贵州有四大山脉,东部有梵净山(系武陵山脉主峰)、北部是大娄山,西部有乌蒙山,东南部为苗岭。地处铜仁境内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的梵净山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我国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梵净山——梵天净土,一个佛教经典词语成为了梵净山的代名词,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间。壬寅盛夏,应省散文学会之邀,有幸参与梵净山麓西南部之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采风活动,终得身入其境,如愿以偿。

——题记

木根坡山庄

木根坡山庄规划图

山庄之晨

夕阳西下

帐篷初起

百步桥与车行道

正值盛夏季节,贵州省的气候类型虽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然而,今年的气温却尤为地反常。极端高温的天气,一改“天无三日晴”的贵州独特气温环境。一向号称贵州省“火炉”地区的遵义、铜仁黔南州等地区,尤属铜仁地区,与中国四大火炉的南昌、重庆、武汉、南京极为相似。

木根坡山庄

紧邻木根坡会师纪念馆不远处的坝梅村坪上组,有一座由该村支部书记汪学权投资打造的吃住、游娱功能兼备的“木根坡山庄”。在这个异常气候的夏日里,山庄却显得十分热闹。开阔的地势,凉风习习,人们在这里消遣纳凉,好不自在。这里四周群山环抱,植被茂盛,彩虹滑道、茅草迷宫、涂鸦广场以及布局紧凑合理的几处花田在山庄范围内巧妙分布,给了游客们以较大的消遣活动空间。

梵净山之源锦江河水从山庄前静静地流淌,筑坝而拦的湖面像一面明镜似地平铺其间,朝霞夕阳、白云蓝天、群山翠树、舟影霓裳交相映照其上。微风袭来,送来阵阵凉意,人们或划船或游泳、或撑帐露营作息或铺毯席地而坐;轿车从百步桥边的车道切河穿过,碧水荡漾开来,泛起一片洁白的浪花;从早到晚,在此食宿、游玩、露营的人们络绎不绝,山庄主人应接不暇。

看到如此生意兴隆之状,笔者不由地将正在忙碌的汪支书邀到一边,询问起他开办山庄的缘由来。

“德旺乡将‘农业产业稳乡,新兴工业富乡,集镇经济兴乡,旅游文化活乡’作为发展思路,通过实施乡村治理工程,以巩固前些年脱贫攻坚的成效结果为重点,以正在展开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狠抓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如何打造一个集吃、住、行、游、娱、学、悟为一身的较为完善的产业要素体系,是我这个作为村支书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充分利用坝梅村的山水资源,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强有力地助推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为此,在全村完成了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2020年末,我心中萌发了一个想法:德旺村具备梵净山麓西南的地理优势、锦江河流经其间,加之如今高速公路、乡村道路遍布全村的自然优势条件以及村民们已经百分百的脱贫,极想有个劳作之余可以休闲静养的好去处,诸如以上心理需求,再者这里距湖南省最近处的凤凰县也就百把公里路程,筹建一处供省内外的游客们消遣游玩的场所十分必要。为此,通过自筹、贷款,投资近百万元打造了木根坡山庄,边经营、边规划、边建设,目前已解决近二十人的就业问题,同时每年为当地创税几十万元。习大大曾说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鉴于德旺乡是土家族苗族乡,文化建设要与经济建设同步,待资金充足时收集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料与实物,建一个民族文化馆舍,把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当地文化遗产保留并展示出来,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下一步的打算。”汪支书滔滔不绝地讲述着。

在那个腹不裹食、衣不遮体的时代,在那个只要革命不要文化的年代,尤其是经过了数次的文化浩劫,旧书破匾已被饥寒交迫的人们扔进灶膛火塘中煮粥取暖之用;楹联题词、碑刻石坊已铲除或砸烂而被所谓的只要革命不要文化的“破四旧立四新”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红色标语口号所掩盖;传世几朝的能工巧匠所制作、被侥幸遗留下来的各类物件用具的文化遗产已被“大炼钢铁”或“扫除一切封资修残余”运动丢入到“革命大熔炉”里百炼成钢、灰飞烟灭。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和遗产遭遇到的一次大浩劫、一场大毁灭。在提倡民族复兴、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今天,保护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遗产便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

参观蛋鸡场

雾化消毒

随采风队伍一路前行,驻车落地。进入了一间雾化消毒室,人们好似置身于旧时北方冬季里大澡堂里的浴池一般,身首不见其详。这是为在参观蛋鸡场前而做的必要消毒防疫。

蛋鸡基地

养鸡场内部

包装箱

一家由铜仁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贵州省梵净山蛋业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4月入驻德旺乡净河村,投资4200余万元,占地30余亩,目前养殖的存栏13万羽,日产鲜蛋12万枚以上的高品质蛋鸡养殖场,产蛋率达92%,该企业是与广东东莞对口部门乡村振兴扶持单位共同打造的《梵净山鸡蛋》品牌的鸡蛋生产基地。

分拣工序

库房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分拣、装箱。成箱成垛的鲜蛋纸箱井井有条地摆码在带棚顶的仓库里,检验员忙碌不停地检验着每一枚产品,装箱入库人员小心翼翼地入箱、堆码、标记、制单;几辆东风大卡在厂区的露天平坝上装载蛋箱,即将拉往销售地。

据厂家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基地依托当地独特的气候、温度、水质等自然条件,用优质的豆粕和玉米喂养蛋鸡,培育出来的鸡蛋品质好,颗粒饱满、均匀度极高,拉到广东市场后,几乎被客户一抢而空,客户对这个鸡蛋的品质认可度极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我以前是在沿海打工。这里的鸡场建好以后,我就回到了家乡净河村。我一天可以赚一百多元外,同时也可以照顾家中老小。我觉得很不错,结束了离乡背井的日子。”一位装箱工回答了我的提问。

蛋鸡场目前雇佣工人三四十人,带动了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该基地变废为宝,配备了2台鸡粪处理装置,对鸡粪进行科学环保处置,与农业产业基地合作,保障了土地优质基肥的提供,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也为农副产品增产增收。

自动化控制柜

这是一个自动化的鸡蛋生产基地,从圈养、给饲、出蛋到给风温控、清洁防疫等流程为全封闭式、全自动化进行,由操作员电脑全程监控。上有给风、投饲管道,下有出蛋、排污通道,进出有序。

尽管我们已经全员喷雾消毒,为了不打扰、不污染厂房内在环境,让鸡宝宝们安心地生活、产蛋,采访者决意不再进入鸡舍内部。

乡村振兴,已不再是脱贫攻坚时期的那种单一的靠以资金资产供血扶持、强化政策落户的初始阶段。血液再造功能已经初现倪端,种好自己的地、养活自家的人已不是乡村农民的刚需。自觉地发展副业、提高在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基础上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质量,已经作为乡村振兴标志之一。

学生吴子晗

初中生吴子晗

与小子晗的交流,是初到木根坡山庄的晚餐之后,一位十四五岁的稚嫩、文雅、清纯的在读初三的小姑娘,大人们在交谈写作的技巧与成果,她独自一人倚靠在土家木屋内壁板边,边看手机边静听我们的交流。

正值暑假期间,她母亲负责接待本次采风活动成员,爱好文学的子晗,受母亲之邀一起加入到采风行列之中。

儿女已成人就业,我已多年未曾对小、初、高阶段的学生们教材课程和学习进度安排详细地了解过,便以询问她数理化、语数外、音美自然等学科的教材进度为缘由开始攀谈起来,顺便了解下她的业余爱好等。

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的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业已逐步展开实施,教育扶贫同样已向教育振兴工作的重心转变,如何转变?结果如何?这也是我所需了解的一个重点。

前些年,我曾关注过志愿支教和教育扶贫状况,写过有关这方面的采访纪实。

2018年撰写的纪实《寻找乡村教育断崖的人》,讲述一位在英国读金融学本科毕业后进而深造艺术摄影专业硕士、生于长于山西长治的张夏铭老师,受解海龙希望工程宣传照《大眼睛》的启发,每年寒暑假期间从北方老家深入贵州偏远山区的不同学校义务支教的事迹。在六盘水月照社区独山村义务任教时,他课时教学生数学、外语,课余时间跑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走访拍照,为寻找乡村教育之断崖不辞劳苦积累素材,终于在回到国内正式工作后,出版了一部个人影集《独山下的孩子们》;2021年受贵定县教育局邀请,为该县教育局出版的《一个都不能少:贵定县教育扶贫故事》专辑而写的一篇纪实特约稿《一个都不能少》,该篇较为全面地讲述了贵定县教育局从局长吕登豪到深入偏远苗区任教的陆成文老师、教育驻村扶贫的曾祥虎老师再到学生家长向政芝、高中生马金娣等这样一个群体,在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战全过程的群雕形象。

贵定县教育局教育扶贫书册

脱贫攻坚,与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变被动的资金资产输血为主动的智力造血,教育扶贫必不可少,要开发几代人的智慧,从而增长其才干,达其长效;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教育之环境,打造确实稳固的文化自信,赋予乡村振兴以灵魂所在,教育振兴亦不可少。

交流时面对子晗,顿然觉得此时的孩子们,不再是前些年所采访的那些孩子的精神、容貌和内在素质了,竟是一位心灵、思维大见成熟的青年了。回来的几天里,通过阅读了新认子晗为干女儿的德冰老师发来几篇子晗的旧文与新文,这种认识便变得愈加深刻,少年强则中国强,我脑海里再次浮现出梁启超先生的这句话。

原本想借此机会认真采访一下子晗小朋友,好写一篇乡村振兴之教育振兴的纪实习作,却由于此次采风活动时间安排的较为紧凑而无暇抽空做进一步的细谈。

相信,未来几年定有机会与小子晗深入了解,写出一篇教育振兴的纪实文章来。

净河村及长寿老人

净河村村支办公楼

由德旺乡沿303省道与梵净山旅游环线公路行驶2公里,抵达净河村,这是由德旺乡进入梵净山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

洞下古井及涌泉

车队停驻在净河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前,映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人家,一汪清水自“洞下古井”汩汩流出,古井之上生长着一棵粗壮高大茂密的枫杨(俗称柳树)古树,我想,净水村的命名来历大抵与这口古井所流淌出的泉水有关系吧?

乘凉的老人们

井上树下的荫凉里闲坐着一些老人,大家若发见古董似地与老人们交谈开来。

“这口古井有上千年历史,从未曾干涸过。出水清澈透明、甘甜润口,井内鱼类品种繁多,井水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乡民们用这被称为“金银水”的井水挑担饮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净河村民;枫杨树树龄长达三百年以上,与古井日夜相伴,树涵水、水养树,就像一对夫妻长相厮守。”一位手持木杖的老翁介绍道。

询问井上树下一对翁妪高寿几何,持杖老妪轻言淡语道:“我九十有五、老公略长两岁,眼下已有五代同堂喽,这辈子活得值了。”顺即开口大笑,声音清脆,但见牙齿洁白如玉。

“净河村这样长寿的老人还有六七位,现在党的政策好了,我们又守着这眼金银水生活,活个百把二十岁没得问题的!”柱杖老翁迎合着老太太的话。

我们争先恐后地手捧清泉、灌瓶注杯,畅饮这金银长寿之水,祈愿长生不老。

一席交谈,不仅使我想起声名远扬的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广西巴马,更想起清嘉庆皇帝为巴马乡142岁老人题匾“惟仁者寿”。

在饮食、水质、地磁、阳光及土壤等客观条件良好的基础上,长寿的秘诀还在于人的仁之心理、政策之优势以及地缘环境之影响。

遥望村之正南,有一高山巍然屹立,山脊并列呈由下而上攀援之势,犹若九龙之脊卧于其间,山下一片平坝粮川,宛如一块风水宝地庇护着、保佑着这众净河村民。

呈现九条龙脊的山脉

乡村振兴、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村规民约等类的宣传牌匾,围绕在乡村的墙上、房前、路边,一派脱贫攻坚后新农村的欣欣向荣景象。

天时地利人和,构筑在这武陵主峰的梵净山下。此时此景,不由地想起了自己曾写的一首短句:

待你我及老,寻一处小屋。

拥万卷经典,看月落日出。

书间再访莎翁,熏香重读李杜;

抱团养老,何不乐乎哉?!

眼前这景状,不正是我们采风者与世间读写人久所寻觅的一种世外桃花源吗?!

沿着净水村旅游栈道行走,但见鹅鸭在下游的金银水里游弋嘻戏,水车随金银水流的冲击旋转着,水磨石碾在水动能的推力下碾磨着夏收的稻谷,奏响起一曲曲乡村振兴的音符。

冷水鱼养殖塘

参观了该村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周静老师饶有雅趣地告知大家:“今天午餐我们就品尝一下这里的鲟鱼,肉嫩、骨脆、无刺,希望大家能喜欢,也可买一些带回给家人们品尝,绝对绿色”。

前些年,在那脱贫解困的帮扶年代,笔者也曾在当地采写材料过程中,主动消化农民新建菜园子、果园子的成果,帮助尚未脱贫的农民自购代销一些瓜果蔬菜,为鼓励和提倡农户提高菜园子、果园子建设的积极性、使得农户菜果收入即刻变现而掏钱以或略高于市场价格购买过。我想,今天的周静老师绝不会处于我那时的思考而鼓励访者购买,毕竟这鲟鱼是城里少见的稀有佳肴,供不应求。的确是真心实意地想让我们的家人也如临实地的享受一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见成果。

近年来,德旺乡净河村和全国各地乡村一样,在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村支两委引领建立合作社,组织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蛋鸡肉鸡、冷水鱼、草莓、黄金梨、吊瓜等特色养植业,构筑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山上有茶业、山腰育金蛋、田坝长蔬果、水里有游龙的产业综合发展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后记:三天的采风活动,遇见德旺,结识了江口县作协的老师、文友,领略了锦江之源的梵净山麓下德旺乡所属村寨的古往今来事,虽不属十分熟悉、透彻,访古探幽、红色之旅以及乡村振兴的大意梗概已经了然胸中。回望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有许多故事还要今人与后来者继续讲述、传颂。我们缅怀着、守望着,我们更加期待着……绚烂美好的愿景即将展现在未来历史的画卷中。

微信图片_20220905222226.jpg

【作者简介】

路广照 号普彤居士 汉族 祖籍河北省南宫市 1961年11月生于古赵国都城邯郸 1981年初参加工作 退休于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984年初涉文学,藏书近千册,习作诗词对联、散文演稿、汉俳短句、文评文论等体裁作品。2007年起始建个人新浪博客,贴文超四百篇。作品散见于省内外各报刊及微平台诸媒体。2021年4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与其父亲合著的50余万字首部文集《父子耕耘集》。

2018年加入贵州省散文学会并为该学会理事;2020年加入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并为该学会理事。

2016年4月获国家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第二届全国《书香人家》表彰;2019年10月获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届《贵阳市文明家庭》表彰。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