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住最困难群体 “保”住最基本生活
我市基本建成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网
近年来,我市民政事业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大力推进民政民生工作守正创新、补短强基,全市兜底保障工作全面夯实,农村养老服务布局更趋合理,基本建成了多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制度性保障,一项项暖心政策为困难群众托起了“稳稳的幸福”。
仁怀市苍龙街道凤凰小区居民甘家兴2014年因病被纳入低保,从那时起,街道工作人员便不时上门看望他,及时了解甘家兴一家的生活状况。
“这些年,低保金年年都在增加,现在我们一家人的低保金每月能领到1782元,很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甘家兴感激地说。在苍龙街道,像甘家兴这样的低保户有603户1947人。
仁怀市苍龙街道公共服务办主任严碧林表示,为贯彻不漏保、不错保、应保尽保的低保政策,一直以来,街道全力做好干部培训、政策宣传、信息核查等工作,采取领导包村、干部包组的方式进行入户核查,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有力有序推进此项工作开展。
做好兜底性保障工作,关系着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体现着社会的爱心和温度。在仁怀市茅坝镇二合村,村民王体雄一家四口中便有三人重度残疾,被纳入低保后基本生活有了保证。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王体雄也自力更生,在当地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关心和鼓励下,搞起了家庭养殖,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仁怀市落地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让基本民生保障兜底更有“底气”。而在绥阳县,布局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敬老院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得到较好落实。该县青杠塘镇养老服务中心掩映在一片青翠的树林中,64岁的杨朝怀老人今年5月来到这里,每天生活无忧,和同住的老人一起聊聊天、下下棋、看看电视。
如今居住在这里的60名老人,都是像杨朝怀一样的特困人员供养对象,年龄最大的101岁。他们当中有自理能力的38人,半失能的15人,全失能的7人,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护理人员每天细心照料,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2021年,按照上级区域性养老要求,绥阳县对全县13所农村敬老院进行优化整合,保留7所敬老院。特困供养生活标准从2016年的257元/月增长到2022年的858元/月,护理费用标准从2016年的95元/月增长到2022年的334元/月、1002元/月、1670元/月三档。根据全县的整体布局,青杠塘镇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该县的北部区域养老中心,目前已覆盖青杠塘、黄杨、太白三镇。该中心经营性质为公建公营,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拥有床位128张,配备了标准化厨房,添置了锻炼器材,让老人们吃得更放心,住得更舒心。
近年来,我市千方百计“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制度,有效衔接医疗、教育等其他专项救助制度,基本构建了“8+1”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功能充分发挥、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合力保障的托底安全网。(记者 吕欣)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