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8日,2024“多彩贵州”夏季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去到江苏南京。南京与贵州有着有着割舍不断的亲缘,明朝30万大军就地屯军,在安顺屯堡屯出了悠悠600年的“明代历史活化石 ”。屯堡人的祖先就是600多年前从南京城迁往贵州的明屯军的后代。
600年沧桑巨变,南京与贵州的缘分依然在续写,600年前的江南风物在安顺屯堡被定格,黔中屯堡文化蕴含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深刻内涵,是可感可知的历史遗存,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
600多年前,为了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在明朝廷“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政令之下,一大批江淮地区的卫所官兵奉命入黔屯戍。他们拖家带口,千里迁徙,进入贵州后亦兵亦农,落地生根,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中的相当部分,其入黔始祖正是来自江苏。
中国明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也是《屯堡文丛》学术委员会顾问,他这样评价:“屯堡人落地生根,坚韧不拔,胼手胝足,开发贵州,对贵州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既是地方的守护者,又是地方的开发者。”
毛佩琦认为屯堡人有着不忘根本的韧性,对遥远的故乡有着割舍不断的深情。祖上来自南京的安顺天龙屯堡人,自明初至今已繁衍20余代,四姓族裔达数万人,“他们每年都要面向家乡南京遥祭。2005年6月,安顺地区的一支屯堡人曾经返回江南寻根。当他们在南京祖居地石灰巷与南京的乡亲们深情拥抱时,绵绵 600多年的思念,如同长河打开了闸门,浓浓的亲情刹那间奔涌交融,场面令人泪奔。”毛佩琦认为,重视祖先传统,重视血脉亲情,在屯堡人数百年的文化传承和坚守中,展现了这种悠久的中华民族的特质,也让人看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安顺城记》总纂杜应国在该书“名村志”中写到一个叫做“白云庄”的村子,自清初起,这个村子开始成为平坝“黔南陈氏”的聚居之地,“白云庄”的村名也诞生于彼时。据他介绍:“‘黔南陈氏’原籍江苏扬州,其入黔始祖陈旺,自洪武间随傅友德大军征南入黔,此后即落籍平坝,子孙繁衍,散居于平坝城内外。”可见白云庄也是江苏与屯堡之间渊源的直接体现。
据《安顺城记》载,历史上迁至安顺落户的江、浙、赣、皖籍人士,多从事布匹、颜料、陶瓷、纸张、装裱、汇兑、典当等行业。清镇有江南会馆,位于县城东门外朝阳街,又名三清殿。相传明洪武年间有江南二十四姓随军征南来此创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据考今二十四姓仅余米、侯、任、宋、沈、黄六姓,余皆无考。”
屯堡作为明代耕战经济在贵州安顺的历史遗存,在漫长的岁月变迁和文化演进中,也并非一个静态的存在。历史学家、《贵州历史笔记》作者范同寿认为,在将其概括为“明代古风,江淮余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安顺地区乡土历史文化的重视。著名学者钱理群在其为《屯堡文丛》专题研究书系写的序里也说:“整个屯堡社区并不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异域飞地’,而是村民重建的故土家园。屯堡文化也不是足资见证历史遗迹的单纯的移民文化,而是一种丰富、复杂的,生存性、建构性的族群文化。屯堡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有明显的‘文化增容’和‘文化重组’。”正如毛佩琦在《屯堡文丛》总序里所说:“不同文化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又互相包容,和谐发展,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具体写照。”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