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纸房乡金河村村民杨胜华就开始忙活起来。他养了200多头牛,一早就要到牛舍去转一转,查看牛群的精神状态。
杨胜华养殖的肉牛(黄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我看来,养牛既不用担心技术问题,更不用操心销路。”靠着多年肉牛养殖经验和辛苦劳作,杨胜华每年年收入数十万元。
现年47岁的杨胜华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放牛娃”那时起就和牛打上了交道。说到养牛,从细算日子,今年是他产业化发展肉牛的第21个年头。因养牛时间长,熟知“牛脾气”,了解“牛习性”,在全村甚至全县是出了名的“养牛达人”。
“最近十来年,村子的发展就像做梦一样。”杨胜华说。近年来,金河村通过大力发展肉牛养殖,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去年,我养殖160头,销售110 头,除去成本后,纯收入达50万元。今年增加到了208头,其中基础母牛65头,总产值超过300万元。
杨胜华肉牛养殖志员工正在给牛务草料(黄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村里人说,“养牛达人”杨胜华,20年前其实并不是从事规模养牛,而是一个专门杀牛卖肉的“生意人”。问起渊源时,杨胜华说,“原因很简单,养牛风险小利润高,而且牛的病症也比猪少。”
20年前,杨胜华是在县里的一家牛肉加工厂从事宰杀肉牛的工作,但由于这家牛肉加工厂经营不是很正常,杀牛这项工作时有时无,不能按时每月拿到自己的工资收入。有着多年从事宰杀肉牛加工工作经验的他,看出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希望。
2001年,杨胜华把自己多年的积蓄买来了几头肉牛准备自己宰杀自己销售,从中获得更高的差价利润,但由于这些牛都很瘦小,宰杀销售后自己还是挣不了几个钱。从那以后,杨胜华换一种思维方式,把刚买来的牛通过自己喂养育肥一段时间,等牛肥大点后再杀,这样,利润比购买来时直接宰杀高了许多。杨胜华就这样从起初养殖的5头、6头牛到几十头牛不等,逐年扩大肉牛养殖规模。通过20来年的养殖,他不仅摸索出了肉牛养殖的“个人经验”,也逐渐熟悉了牛的生活习性,掌握了母牛繁殖、牛的防病治病技术,慢慢地成为了全县肉牛产业的领头人。
“其实,肉牛产业背后,还有不少增长点。”杨胜华还在牛粪上做起了文章。通过将牛的粪便发酵后,生产成高效的有机肥,销售给从事果树种植的农户。去年,160余头牛的牛粪,制成有机肥200余吨,每吨售价300元,仅卖牛粪的收入就有6万元,这不仅为自己增加了额外的收入,也解决了肉牛养殖的牛粪给环境卫生带来的污染问题。
杨胜华表示,下一步,在新建120平米牛圈的基础上,把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到300头以上,实现年收入过百万元大关的目标。
正在扩建的牛圈(黄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黄平县将肉牛产业作为强农富农的首位产业、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来培育,遵循“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发力,积极推行政府主导、金融扶持、企业引领、大户带动、散户喂养的模式,集中对全县肉牛养殖大户的牛圈舍进行改造提升,并加大对肉牛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形成了“企业领头、大户带动、散户补充”的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模式。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肉牛存栏数达4.9余万头,牛产业产值近7亿元,肉牛产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作用日渐明显。(吴忠寿)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