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精英 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商界精英  
中能专访丨白利超:搭建内地与香港互联“碳桥”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1-10 22:20:06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作者:王雪辰 点击: 评论:0

 搭建内地与香港互联“碳桥”

——专访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利超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王雪辰

随着碳交易实践逐渐深入,发电企业对碳市场的认识逐步提高,制度经验逐渐丰富。全国碳市场已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未来各机构该如何利用全国碳市场和国际自愿减排机制推动减排?面对转型,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解决?围绕相关问题,近日,中能传媒记者专访了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白利超。

2022年7月,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交易所”)成立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推动香港国际碳市场建设,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首批会员,与香港交易所共同探索区域碳市场的发展机遇。2022年10月28日,香港交易所宣布推出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平台。同日,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国家电投顺利完成平台首笔以人民币结算的场内绿色权益交易。2022年11月24日,香港交易所举行香港国际碳市场启动庆祝典礼,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获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首批会员纪念奖杯,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获首批参与机构纪念奖杯。

中能传媒:请您介绍一下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此次交易的基本情况。

白利超:国家电投是国内较早进入碳市场的能源集团。2021年11月,国家电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在原有机构基础上建立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和低碳服务平台,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大力发展低碳智慧能源,积极开展核证减排标准(VCS)、国际碳理事会机制(GCC)、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国内外自愿减排机制开发与交易、国内碳市场交易与履约、双碳规划咨询、低碳技术孵化应用、碳金融管理服务、全套碳资产管理和低碳产业链管理等工作。

2022年10月28日,在国家电投安排下,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国家电投成功参与香港国际碳市场交易,完成场内首笔挂单及场内首笔人民币交易,交易产品为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自主开发的符合核证减排标准(VCS)的水电类项目。交易筹备过程中,我们主动与政府主管部门、香港交易所以及相关金融机构进行了多轮汇报与交流,对参与境外场内交易的资金流转路径开展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电力行业参与境外场内交易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中能传媒:本次交易规模并不大,但规格较高,而且选择香港交易所新推出的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平台。这是如何筹备和规划的?

白利超:本次首单交易没有将重点放在盈利上,更多是作为国家电投碳资产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突破方向的探索。交易旨在为国家电投迈出国际化碳业务发展重要一步,为参与多种国际碳减排产品交易、推动下一步“绿油”产品国际交易、打造国家电投国际绿色知名品牌奠定基础,也为内地电力行业参与香港国际碳市场交易,推动碳业务国际化积累经验。

为发挥香港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碳业务国际化,并在条件成熟时纳入绿氢、绿氨等低碳产品,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电投积极开展调研,致力于推动在香港建设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2年3月30日,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发布《香港碳市场发展机遇初步可行性评估报告》,提出香港发展碳市场有四个可行方向:一是为香港特区、中国内地和国际投资者打造高质量的碳减排信用交易市场;二是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统一碳市场;三是密切大湾区统一碳市场与内地碳市场的联系,提高国际参与度;四是结合将香港建成全球风险管理中心的政治目标,将香港打造成内地碳市场的离岸风险管理中心。在此背景下,我们主动与香港交易所对接,积极参与香港国际碳市场的筹建工作,并以此作为国家电投碳资产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突破方向和重要抓手,结合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正在推动的国家电投境外可再生能源绿色权益开发工作,积极开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绿色权益,并将具体交易落户香港国际碳市场,在支持香港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同时,为共建“一带一路”赋予绿色内涵。

在交易筹备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为香港国际碳市场的成立和运营发挥积极作用。经过与香港交易所的多轮谈判沟通,在7月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成立时,成为唯一能源企业会员,在碳市场的交易品种设计、交易流程设置、绿色宣传开展等方面做出努力,彰显了央企担当。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内地机构参与境外场内交易具体路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内地碳资产管理企业、金融机构等对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运营机制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也遇到其他单位就相关资金流转问题前来取经的情况。因此,以本次交易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参与境外场内交易的资金流转通道,将为其他内地机构参与境外碳市场交易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

中能传媒:与其他首批交易的方式不同,这次交易是以人民币结算的,为什么没有考虑港币结算?

白利超:《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在股权、债权、外汇与跨境人民币、碳金融4个领域的融合状况日渐成熟,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为内地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进行连接、转换的关键区域和平台。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外汇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可将大湾区作为整体,并充分利用珠三角与港澳各自优势,创新更多与人民币在全球配置相适应的市场工具、管理手段与政策便利,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香港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是目前唯一为国际自愿碳信用产品交易同时提供港币及人民币结算的碳市场,有助于吸引更多不同的参与者,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性离岸人民币枢纽及优质绿色可持续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筹备交易过程中,选择人民币结算是考虑到,通过交易,可以探索人民币在环境权益产品跨境场内交易中的使用,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为其他交易机构参与交易发挥带头作用。

 中能传媒:您认为香港国际碳市场的前景如何?它与国内碳市场之间是什么关系?

白利超:香港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平台在2022年10月28日正式启用一个月内,已吸引了来自亚洲、南美、西非等地区的30余个碳项目参与交易,已有20名参与者完成超过40宗交易,涉及约40万吨碳信用,类型包括林业碳汇、风电、水电、太阳能和生物质发电等。

中国具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香港国际碳市场具有毗邻内地市场的优势,有助于加快香港、内地、亚洲乃至其他地区大规模低碳转型的进程。一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蓬勃开展的背景下,香港国际碳市场是大湾区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也是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的重要举措,得到特区政府和业界高度重视与支持。二是目前内地碳市场以配额与CCER交易为主,国际自愿减排机制多为线下点对点交易。香港国际碳市场作为面向国际的碳市场,首推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VCS产品交易,成为内地机构参与国际自愿减排机制交易的有力补充,会扩展更多交易机会。三是香港国际碳市场上的碳信用产品来自全球各地,并经国际认证,该市场高起点和高标准的实践经验必然会为国内碳市场相关领域的探索提供较高的借鉴。此外,由于包括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在内的各国减排措施仍不足以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重大全球性挑战,未来自愿碳交易市场会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为核心战略的国际化企业的重视,会为香港国际碳市场这样的碳市场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中能传媒: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如何进一步参与香港国际碳市场建设?

白利超:作为香港国际碳交易委员会中唯一能源企业,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与香港交易所保持密切合作,协助香港交易所将Core Climate平台建设成全球领先碳市场,为新能源项目、技术及业务模式配对资金。从参与深度上来说,一是加大香港国际碳市场交易力度,与各合作单位共同盘活内地新能源项目;二是积极挖掘国家电投清洁能源项目绿色权益,继续开发清洁能源项目,为国家电投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从参与广度上来说,将继续携手香港国际碳市场,丰富其绿色权益交易产品种类,以本次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交易为起点,不断提高与完善面向境内外绿色产业客户和投资机构的碳金融、绿色金融产品服务能力。同时,利用香港作为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枢纽的特点,重点发挥国家电投及香港交易所品牌优势,服务客户绿色发展战略,开拓可持续航空燃料、绿氢等创新性和前沿性市场机会,全力支持国家“双碳”战略,积极助力构建全球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人物访谈 > 商界精英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