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坛资讯  
《家住黄河滩——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实录》研讨会在京举行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0-11-15 16:26: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尹超 点击: 评论:0

 

11月10日,长篇报告文学《家住黄河滩——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实录》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现场

11月10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家住黄河滩——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实录》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程守田、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姬德君、《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高伟、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魏胜吉,以及李一鸣、彭学明、张陵、梁鸿鹰、徐坤、李朝全、陈福民、王国平、史佳丽、王伟、林宏、陈文东、佟鑫、张冰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主持。

《家住黄河滩》封面

《家住黄河滩——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实录》是由作家逄春阶和朵拉图共同创作的以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为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由《中国作家纪实版》2020年第八期头条推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深受好评,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和青岛出版社联合出版。本书选题也入选了2019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逄春阶、朵拉图历时近两年,聚焦决策者、规划者、指挥者、目击者、参与者、见证者,紧紧围绕历史背景、现实图景、未来愿景展开采访。全面反映了黄河滩区脱贫迁建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捕捉新时代精准扶贫“大迁”“大建”“大变”的精彩瞬间,讴歌为此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相关工作人员和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邱华栋在致辞中表示,《家住黄河滩》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反映黄河滩区脱贫攻坚艰辛历程,讲述滩区脱贫攻坚动人故事,塑造滩区脱贫攻坚生动典型,记录滩区旧貌换新颜的长篇报告文学。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山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战,安居乐业是党对滩区人民的庄严承诺,不仅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托,也承载着山东黄河滩区居民长久以来的安居梦致富梦,这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作品就像是一幅幅壮丽的时间的画卷,以历史背景为开篇,描述了数十年来黄河滩区人民经历的艰辛磨难,突显了报告文学的在场感与真实性,既是对现实的关怀,也是对时代体现的反思和重构。

程守田认为,近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山东作协紧紧围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任务,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维权的职能,创新完善重点选题策划、作家深入生活、文学人才培养、文学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培育人才完成创作的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家住黄河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次研讨会也是对山东报告文学的创作现状,发展前景,未来走向,进行的一次展望和规划。

姬德君回顾了逄春阶、朵拉图接受《家住黄河滩》采写任务后的艰难创作历程,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历时两年时间,先后从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淄博、滨州、东营等黄河途经湿地,深入采访脱贫迁建工作,重点采访了多个县市区街道乡镇的工作人员、村干部群众,以及部分省内外专家学者共300多人次,作品全景式描写山东省黄河滩区脱贫大迁建的生动场面,也体现了报告文学作家不畏艰难,追求真实的创作态度和精神。

李炳银谈到,黄河滩人民大迁建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现象。两位作者的这次写作,走向了生活,走向了现实,走向了社会的伟大变革,走向了人们命运的巨大变迁,他们去感受生活、感受社会的变化,这样的创作态度,非常积极。作品点面结合,交叉叙事,将个人命运和许多村子、人群的命运结合起来,把人放在历史之中,来观察人的感受、行动,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精神、心灵产生的作用,既有个人性,又有普遍性,显得有深度,也有广度,内容厚重、扎实。叙事语言也非常优美,有特点,比如“黄河像一根粗绳拴着人,人像一根粗绳子拴着土,土像一根粗绳子,却常常拴不住黄河。”等等,使得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文字,都具有较强的文学美感。

在研讨中,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作者通过一次次黄河的患难及其中的悲情故事,让人感受到百姓对于黄河,故土难离的真实气息,体现了生死相依的黄河情,感人而真挚,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根”的文化。在具有历史感的全景式写作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村干部和扶贫干部治理黄河,与自然搏斗,向命运抗争的奋斗历程,呈现家国情、民族魂,用文学写就了人类命运交响曲,黄河文明叙事诗,同时在历史的维度中,写出了人性,并且用诗性语言,展现了时代背景下,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伟大变革。

作者朵拉图、逄春阶

作者逄春阶在创作感言中谈到,他和朵拉图在两年的采访中收获很多,他们逐步理解了滩区人民的期盼之声和迁建之难,沿黄而行,既能感受到黄河的雄浑与博大,也能感受到一代代黄河滩区人民的焦虑和期盼,一代代共产党人关心滩区群众的安危,为此付出的汗水、血水、泪水。作家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搏,记录下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让一个个珍贵的现场定格,报告文学是反映时代的轻骑兵,身处网络化时代,虽然能看到各种视频,但只有到了现场,才能接地气,有人气。时代中的许多重大的标志性事件,需要作家们静心深入挖掘,奋力书写。(图、文:尹超)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曲艺书画 > 文坛资讯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