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不可复制的村BA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5-04 23:51:57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李任凯 点击: 评论:0

  农历“六月六”,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台盘村,一场场超燃的篮球赛火爆全网,引发现象级关注。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为其点赞,人民日报、央视现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千万人。

  虽然贵州乡村村BA篮球赛已经落下帷幕,奖品只有牛羊鸡鸭鱼等农产品,但纯粹的热爱篮球体育运动,全民参与的互动音乐会,近距离的呐喊加油,这些众多的快乐源泉因素已经让奖品变得不重要了,现场的村BA篮球燃爆氛围赶超CBA,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看直播抑或是看回播的观众都大呼:“这才是篮球该有的样子,CBA该学习下”。

  姚明曾在一次采访中评价村BA的火爆出圈,他说“村BA”能够出圈不能仅仅用一场篮球赛事去评价,除了篮球比赛本身之外,“村BA”还聚集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还有很多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它像一个小型的盛会。他说,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村BA”这样的赛事。他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也参加过类似的比赛。这些比赛到现在为止也有几十年的发展,真正的体现出篮球是一个自下而上、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运动。他还谦虚的表示,自己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他们,反倒希望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使中国的篮球环境更加蒸蒸日上。

  正如姚明所说,村BA是“全民性”的,是由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的“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赛事,该村在吃新节举办篮球赛已有几十年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每年都办。比赛场地设在村口球场、比赛由村民组织、参赛者以村民为主,极具乡村气息的办赛风格也赋予了这项赛事不一样的激情和意义。村BA篮球赛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种社交活动。通过参与比赛,农村居民能够结识更多的朋友,增加社交圈子,满足社交需求。而今年又是后疫情时的第一年,三年的疫情管控,令到广大群众可参与的大型社交活动一手可数,正所谓压抑越久爆发越大。比赛期间,观众可以欣赏比赛,感受体育的魅力,同时也享受到了一场全民参与的音乐派对。

  村BA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群众基础、兴趣、底蕴都具有的先天条件下,运作方面当地政府甚至领导只作协助工作,没有介入过多,而商业方面少量适可,过多反而让村BA失去了本身的意义。观贵州村BA就能看到,当地政府、领导只协助不介入,商业也被拒绝掉,才换来了这火爆的现场。需要明白一点,村BA放在真正的农村地区可能会更加适用,毕竟贵州村BA全民参与互动的氛围已经摆在那了。因此,假如要复制贵州乡村村BA,必需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推广村BA篮球赛模式才是正途,切记盲目照搬令到村BA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贵州乡村村BA火爆之后,很多地方都以此为噱头,大搞特搞村BA,但在我看来都是“徒有其型”,没有内在的内容:自发的“全民性”的篮球热爱。黔东南号称“百节之乡”,朴实无华的少数民族几乎每天都在过节,甚至自筹经费筹钱打平伙都要组织活动。榕江三宝侗寨的萨蛮节,只是一个寨子的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五一期间的姊妹节,万人空巷,场面宏大。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只是,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新媒体技术下更为人所知。

  如果不理解当地群众的族群性, 就容易产生误读:此前就有专家将“村BA”的火爆理解为人们吃惯了山珍海味也想吃吃白粥小菜。这一理解严重偏离了事实,因为对于黔东南人而言,乡村篮球比赛在成为“村BA”之前就已经是一顿期盼已久、年年岁岁有此一回的饕餮大餐,是植根于群众的自发性活动。只是,随着场地条件的改善和通讯的发展,越来越规模大、影响广。

  从这个意义来说,来自脱贫不久的偏远山区乡村篮球赛当然可以与全球最具商业价值的篮球赛事NBA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是盛大而热闹,牵动观众神经的对抗性篮球比赛。并且,“村BA”也具有和NBA同样精彩的“篮球宝贝”表演,艺术早就开启了全球化之路。在黎平县和凯里市的决赛中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锦鸡舞、反排木鼓舞等民族歌舞齐上阵;在黎平县与佛山市的友谊赛中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大歌唱响赛场。与全球知名的NBA赛事相比,“村BA”的民族文化也具有世界级的底气。

  贵州的“村BA”之所以得以收获现象级的关注,除了真实、热情的节庆休闲风格和多彩、纯粹的民族文化传统之外,也传达出了阔步现代化新征程的当代中国国民休闲审美:真实、热情、多彩、纯粹。

  正如我们过去所相信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我们把目光和信心放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会发现在一个物质日渐殷实、富裕的中国社会,我们的文化同样可以绽放精彩、走向世界。(李任凯)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文化时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