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美了乡村 富了百姓——贵州遵义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10-29 03:00:54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智强、崔浩天 点击: 评论:0

新华社贵阳10月26日电 题:美了乡村 富了百姓——贵州遵义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刘智强、崔浩天

贵州省遵义市近年来不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各地乡村风貌不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走进湄潭县鱼泉街道新石村偏岩塘组,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整洁的院坝街道、随处可见的小花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如同山水画。“这一派自然和谐景象,得益于我们实行的多项改革。”鱼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奉明说。

“比如出台‘一图一表一说明’,即绘制乡村居民点建设规划图,编制居民点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配建项目表,定制居民点建设要点说明书。”李奉明说,这样一来,哪里是要保护的建筑,哪里建民居,哪里建果园,一目了然。

2015年,湄潭县开始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新石村抓住了时机,仅偏岩塘组就已出让土地22宗、120亩。”新石村村支书熊超超说。

在大部分实现土地入市交易的村寨,村集体会将获取的部分收益用在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的改善上。比如,偏岩塘组通过土地入市交易获取纯收益1000多万元,拿出部分收益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和文化广场,还逐步完善了道路、院坝花园、垃圾收集设施,为村民创造了更加舒适宜居的环境。

这些年,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依托红色文化发展多项产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近日,记者走进花茂村一家名为“红色之家”的农家乐,老板王治强说,花茂村紧邻苟坝会议会址,借助乡村旅游发展契机,开了这家农家乐,如今生意十分红火。

在花茂村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上,“母氏陶艺馆”的创办人母先才正在拉坯机前忙碌。花茂村旅游火爆后,母先才将手工土陶技艺与当地红色文化结合,打造属于花茂的独家文创土陶产品。

“如今,村民依托红色文化办农家乐,吃上旅游饭,祖传的土陶手艺也有了用武之地。”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613元,村集体经济积累从16万元增加到1192万元。

红花岗区海龙镇贡米村曾盛产大米,且在当地小有名气。虽说有个好基础,但山区闭塞,前些年村民选择外出寻找出路,村里的人越来越少。2018年当地政府决定,想办法让村民重新把水稻种起来。

贡米村党总支书记徐浩说,村里解决了水稻种植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包括帮助优选品种、推广全程机械化,并鼓励部分大户示范种植。村民们看到实效,也陆续重新种起了水稻。“为保障大家有更多增收渠道,政府帮村民先后发展起了羊肚菌、大头菜、西瓜、草莓等产业。”海龙镇党委书记罗家飞说。

乡村振兴展现新图景。”徐浩说,贡米村外出务工人员最多时一年有1300多人,近几年逐年减少,去年仅200余人,越来越多村民选择返乡发展。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2017年人均收入是8000多元,2022年已超过2.3万元。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