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从江县陡寨村: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 让风景变为“钱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3-19 11:24:53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王中明 点击: 评论:0

 
图为: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侗族传统房屋建筑一角。

   “花开在陡寨·陡寨等您来”。——这是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在探索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题词。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来,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深挖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积极探索“旅游+”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沉睡的小山村渐渐迸发出了无限的生机。


图为: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鼓楼与村“两委”楼办公楼。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日清晨里的西山镇陡寨村,在一缕缕暖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晰自然,时而看到有一群群县城区和周边乡镇、村的亲子游在村里观光游玩,沿着古朴的青石板步道和在乡村小道上穿梭来回,感受百年的榕树生长、多彩的田园风光、屹立的鼓楼花桥和悬挂生长的“县花”三角梅花带景观,聆听大自然赋予的乡村回响,享受被乡村包裹的惬意与闲暇。

  西山镇陡寨村坐落于从江县东南面,距从江县城13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全村辖1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334户1317人,耕地面积1343.9亩,田面积1105亩,林地面积15519.15亩。全村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稻、油茶,主要收入以外出务工和种养殖为主,主要产业有百香果、黄皮果,目前产业已初具形成规模。


图为: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风雨桥长廊与百年生长的大榕树交相辉映。

  2021年以来,西山镇陡寨村积极向上争取,获得广东省佛山市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和中国贸促会帮扶资金共计1200万余元,为此,在2022年西山镇陡寨村也被列为了黔东南州粤黔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从江县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项目获批后,陡寨村积极对接协调,抢抓机遇,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布局,加大对旅游产业配套项目的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整治改造,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水平,以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促乡村振兴发展,着力打造以承接县城区和周边乡镇亲子游的农文旅融合样板村。目前陡寨村游客服务中心、村内人居环境风貌整治、山顶森防瞭望台、河道整治、环村步道、庄稼凉晒场、游泳池等相关旅游产业配套项目建设已全部建成,正在规划建设生活宿集、生态餐厅等项目建设,其中游泳池项目建设已于2023年8月投入试运营。该旅游产业配套项目的建成,为西山镇陡寨村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保障。

  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陡寨村还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乡村田园生活宿集、农夫田园、老榕树生态餐厅、亲子水上乐园、乡村会客厅、人居环境提升暨“一宿、一田、一味、一园、一厅、一景”的“六个一”农文旅融合发展村寨,让陡寨村逐渐实现从“一半诗意一半烟火”到现实发展的转变。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特色产业,优化人居环境,为乡村旅游发展和游客提供了一个美丽的“风景”,也为陡寨村群众带来了一个致富的“钱景”。

  “这里的风景优美,传统的建筑保留较为完整,而且离从江县城仅20多分钟,是悠闲旅游的好去处。”从江县城亲子游潘明仕说。


图为: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风雨桥。

  “我们村寨虽然小,但体量还是比较大。” 陡寨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石琳山介绍,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流量,我们将加大对村里的停车场、鼓楼、风雨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改造,让游客感受到文明乡村旅游的浓厚氛围,努力实现“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游之舒心”的乡村旅游村寨目的地,着力打造成为从江县的一个亮丽名片之一,成为富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健康绿色产业。

  与此同时,陡寨村依托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将积极引进企业,因地制宜种植钩藤、青钱柳等种植业,发展生猪、肉牛、小香鸡、稻田鱼等养殖业,通过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释放乡村振兴发展动能,让风景变成“钱景”,青山转化为“金山”。目前,陡寨村建有500亩百香果、10余亩黄皮果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发展前景欣欣向荣。


图为: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坝子田机耕道。

  “陡寨村是洗涤心灵的地方,来到陡寨村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优美,还能体验到田园的农家生活,品味侗家美食、浏览侗族文化。”陡寨村安监员韦明文说。

  山村、河流,农田、榕树,鼓楼、花桥等传统的民族村落与自然景色相映成趣,原始的侗族村寨与农耕田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如今,走进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和美乡村画卷渐渐呈现在眼前。下一步,陡寨村将积极引进企业,成立运营公司推动陡寨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推出具有侗族村寨特色的旅游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加强乡风文明,提升人居环境,让乡村底蕴之美绽放“美丽经济”之花,不断唤醒农村发展潜力和铺就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王中明)

  责编:彭会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