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铜仁江口县:用好金字招牌 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1-12 14:30:18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周静 点击: 评论:0

  1月11日,江口县苗学会组织专家学者赴该县太平镇凯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考察,就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下的凯文村如何用好几块金字招牌,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合理建议。

      江口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口县苗学会会长龙书拓,江口县苗学会副会长吴应昌、龙光耀,秘书长石启昌,苗学专家刘胜平、周远鹤等10余人前往考察调研,江口县太平镇副镇长龚斌、四级调研员杨明星、凯文村支书杨乔文,以及乡贤张茂勋、张应明等陪同调研。

  据介绍,凯文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腹地,这里空气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面积45622亩,楠竹10000亩,森林覆盖率90.5%。全村有7个村民组382户1410人,人口构成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旅游资源丰富,梵净山环线公路穿村而过,村里基础设施完善,组组、家家通硬化路。村里特产众多,有冬笋、干楠竹笋、萝卜猪等。经济作物还有黄精84亩,钩藤230亩,蜜蜂养殖300余桶,山羊200余只。全村有农家乐30多家。

  在实地考察中,苗学会一行来到凯文村店子组,观看了民居,还着重考察了拔贡张洪翮、岁进士张洪翮的亲弟弟张洪乔、贡生张道临等人的5副桅子。几人是清朝时期的文化名人,尤其是张洪翮,曾撰写《梵净山茶殿碑》,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称道隆参和尚先后“复修回香坪、明镜山各庵、新开等寺”的善举;第二、记录李皇后梵净山修行和修建庙宇的历史传说;第三、从隆参和尚的视角,对于光绪元年至光绪六年(1875—1880)安化哥老会刘满等率领数十人,“窜踞”梵净山,“身穿号衣,手执洋枪”打游击的经过和结局,做了比较具体的描述,有证史补史作用。该碑现保存梵净山上,这几副桅子保护十分完好。可见该村对耕读的高度重视,以致今天仅店子组就有大学生20余人。

  

       因其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便捷的交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游玩,更有远来的客人10余人在此租房长期居住,有的租期甚至超过15年。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乡贤们介绍了凯文各民族的来源与历史沿革,张姓是凯文村里的大姓,有400余人,其来历有二,一是明末清初从江西赶苗夺业而来,二是从山东来黔做生意定居,至今已历十余世300余年。苗学专家学者们对凯文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用好梵净山自然遗产地这块金字招牌,迅速转变角色,开展全域旅游,让凯文人民分到梵净山红火旅游的一杯“羹”。过去,居住在梵净山核心区的人们靠山吃山,主要经济来源为狩猎和砍伐,而今狩猎和砍伐受到限制之后,大家要因应局势,主动转变角色,借旅游的东风发家致富。二是用好民族文化这块金字招牌,深入挖掘该村现有厚重的耕读文化资源,讲好凯文故事,颂好家风,深耕文化这块牌子,树立民族自信,将文化变成金饭碗。三是用好太平镇是铜仁市唯一一个“中国名镇”这块金字招牌,在国家“两山”理论的大背景下,凯文村要保护好生态资源,擦亮青山绿水这个视察,并立善于将这些优势变现,成为村民致富的根本。(周静)
       责编:彭会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