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2月18日电(张川) 龙年新岁,阳光正好。行走在3128平方公里的习水大地上,只见平坦的通村公路延伸至家家户户,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绿意盎然,整洁干净的农村庭院内鸟语花香,一幅幅靓丽的新时代农村新画卷尽收眼底。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为习水开展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沿着奋斗目标,习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让广大农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隆兴镇葡萄产业 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借势发力 尽展乡村新面貌
推动乡村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是农村厕所改造、是乡村庭院美化、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印象中那些曾经“脏乱差”的农村,在久久为功之下已发生了喜人变化。
走进回龙镇洞湾村,看到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屋前绿植尽情舒展,屋后果园生机盎然。在这里,垃圾集中清运、交通便捷高效、产业蓬勃发展,一幅产业强、农村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2022年以来,洞湾村抢抓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发展机遇,立足资源禀赋,通过打好绿色农业、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组合拳,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
现在的洞湾,四季有果,全年常绿,农家庭院,整洁有序,村里村外,文明成风。
“洞湾村是‘2022年全市31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之一,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1595万元专项资金,我们将农业、产业基地、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资源有机结合,逐步建成了集书香、果香、生态、民富的和美乡村。”洞湾村党支部书记司元杰介绍。
如今,像洞湾这样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在习水还有很多,它们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各级各类扶持政策的撬动下,正发生着巨变。
目前,全县2个市级、7个县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规划建设项目已全部完工。各示范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多样化的乡村振兴成果,展现出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习水特色田园乡村新样板。
桑木镇土河村千亩荷塘 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颜值”“内涵”双提升 “绘”出幸福新生活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近日,记者走进土城镇青杠坡村,一条干净、宽阔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委办公阵地,错落有致的庭院散落在山坳各处,出门皆景,处处怡情。
青杠坡村,地处土城镇东北方向三公里。1935年1月28日,青杠坡战斗在这里打响。
“用‘翻天覆地’形容村里近些年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脏乱环境一去不复返,改建后的青杠坡烈士陵园也成为了节假日省内外游客的打卡点,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更是得到了提高。”说起村里近些年的变化,青杠坡村党支部书记程文翠喜笑颜开。
如今,作为全省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青杠坡村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契机,始终坚持围绕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大力改善人居环境,真正实现了乡村颜值和内涵双提升。近两年来,这个村也相继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习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习水县五面红旗村示范村、遵义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从曾经的名不见经传到如今的万众瞩目,青杠坡村的华丽转变,是习水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乡风文明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习水结合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和“6+1”行动计划,逐步打通了农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交通物流、乡村安全用电、乡村供水保障、农田标准化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业设备现代化、乡村信息化等八大工程,为乡村振兴构建起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体系。
温水镇梨园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习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建强产业 激活发展原动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目标任务,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为进一步发展好乡村产业,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习水通过“三举措”全力以赴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科学谋划,定准“大调子”。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集体经济领导小组,积极统筹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组建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专班,编制镇村两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形成县级有规划、镇村有方案、村村有落实的工作格局,实现了纯收益低于5万元的薄弱村全部清零。
如桃林镇天隆村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运行机制,统筹整合村级资产1200万元,成立贵州省习水县桃林镇天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2600名成员入股合作社,旗下成立润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隆源康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就达到了174万元。
———选用能人,牵住“牛鼻子”。优选198名“产业副主任”和59名社会优秀人才到村担任职业经理人,专职专抓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思路新、渠道多、人脉广的优势,由职业经理人带资金、带技术,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集体经济组织,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创人结合实际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和政治奖励。
如程寨镇石门村发挥职业经理人专业优势,有效盘活闲置撂荒地,发展辣椒、香葱、草莓等特色产业,带动群众通过就地就近务工4000人次,村集体经济毛收入突破130万元,纯收入达46万元,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局面。
———因势利导,闯出“新路子”。立足当地实际,将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优势,聚焦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等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抱团发展型、红色旅游引领型、乡村旅游型、村庄经营型、资源盘活型、产业发展型等六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如回龙镇成立博仕达联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龙头企业+镇级平台公司+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打破村级区域界限,整合资源资产资金,发动村民入股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壮大富裕村。
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一幅幅画面催人奋进。如今,在习水大地上,听到最多的是“发展”话题,看到最多的是“实干”场景,乡村田野,幸福质朴的笑容,正在每一个人脸上绽放。(完)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