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贵州: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3-05 09:40:42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梁圣 点击: 评论:0

踔厉奋发迎春风

——我省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爆竹声中贺新岁,万物竞发向春风。

  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迎着和煦的春风,游船载着满船游客,幸福的歌谣在乌江回荡,“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化屋‘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迈入新一年,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如是说。

  从化屋到全省各地乡村,春耕备耕开足马力,火热干劲荡漾田间。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正推动着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为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增添了无限活力。

特色产业引领做精做优

  在思南县许家坝镇,肉牛养殖是当地人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走进各村各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本“养牛经”,曾经在二手车市场打拼多年的谭冲也回乡养上了牛,“还是养牛好,风险低,收益高,要的就是一个稳定。”谭冲说。

  去年11月底,许家坝镇牲畜交易市场正式开市,开市当天,肉牛成交520余头,金额突破500万元,谭冲和大多数养殖户一样,早早地就上市场打探消息,听到当天的成交量,大家都吃下了“定心丸”。从发展特色产业,到建市场促交易,许家坝镇走出了一条“牛气十足”的路子。

  纵观全省各地,特色产业走出康庄大道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年来,各地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在土特产上不断做精做强,打造出一批批叫得响亮的品牌,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从数据看发展,2023年茶叶、辣椒、夏秋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禽等重点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明显增长,新增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200家。

  山地特色农业的振兴,激活沃野田畴风生水起,助农增收成效凸显,202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和8.1%。

宜居宜业建设可感可及

  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在“红色之家”的院门外,是由一张张村民笑脸组成的笑脸墙,贴笑脸是花茂人最真挚的表达,从穷山沟到宜居宜业的乡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景区打造,花茂的变化由里及外不断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小山村映射大发展。遵义打造“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已初见成效,以花茂和田家沟为代表,218个集成示范点、红色美丽乡村成功创建,“四在农家”创建覆盖全市226个乡镇1307个行政村,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90%以上。

  遵义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田茂荣表示:“按照‘2025年近期、2027年中期、2035年远期’三个节点,突出建设乡村、经营乡村,把生态、特色、优势产业和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推动乡村全面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我们将不折不扣抓好‘和美乡村样板区’创建各项任务,为全省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探索路径、作出示范、贡献经验。”

  纵观全省,“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补齐短板,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不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提升。2023年,全省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新改建农村户厕15万户,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7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0.9%。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乡村治理提升有力有效

  202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贵州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进一步巩固提升“富、学、乐、美”内涵,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狠抓乡村文明治理,建立健全移风易俗常态长效机制。

  这一方案的出台,从提升硬实力到增强软实力,绘制出全省乡村发展的美好图景。

  “乡村治理更多的力量来自于老百姓,要让群众参与进来,才能发挥更大的治理效果。发展还是要靠产业,让群众感受到变化和成果,大家也会一鼓作气地跟着干。”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仕飞这样说。

  2023年小坡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通过党建引领小坡村的乡村治理迎来了大变化,村里每个月的“星火夜话”坝坝会,总会有村民建言献策,形成了发展中的“智囊团”,让群众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现阶段,全省乡村治理的步伐正在加快,各地不断完善农村村规民约,探索推广“寨管家”“群众会”等村民自治新模式,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机制,加强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实施积分超市、评选示范户等,树文明立新风。

  撸起袖子加油干,大步向前促振兴,“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在黔贵大地上不断延展。(记者 梁圣)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