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乡村行·看振兴 | 习水县沔山村:梯田如画 稻鱼一家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5-16 10:46:32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作者:王烨、罗霜 点击: 评论:0

  民以食为天,农以粮为本。眼下,正值水稻移栽的黄金时期,在习水县马临街道沔山村,村民们分工明确,扯秧、运苗、栽秧,有序推进水稻移栽工作,呈现出生机盎然的农耕画卷。

  “去年我家种的水稻收成不错,还是自己种的大米香,今年计划多种一点。”村民冉德恩笑呵呵地说。

沔山村板坎村民组梯田。 罗霜 摄

  沔山村板坎村民组梯田。罗霜摄

  46岁的冉德恩是土生土长的沔山人,近年来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家乡的发展。2020年,他瞄准时机将家乡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吸引了不少重庆游客前来避暑旅游,家乡的大米深受游客喜爱。去年,冉德恩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水稻200多亩,通过经营民宿,大米卖到了5元/斤,去年卖出去2万多斤,收入有10万余元。

  “我们这里共有68家民宿,床位有840张。去年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大米除了自己吃,多余的游客就买走了。”冉德恩介绍。

沔山村村民为冉德恩农户插秧场景。罗霜 摄

  沔山村村民为冉德恩农户插秧场景。罗霜摄

  近年来,马临街道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土地增效,让群众家家户户都有小粮仓。

  为了保证秧苗和插秧的质量,马临街道包村干部、农办技术人员深入村组,积极宣传动员群众抢抓时节,加快水稻的种植速度,并安排专人负责,对辖区内所有田间沟渠及灌溉水源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疏通沟渠堵点、漏点,确保群众水稻种植安全有序进行。

群众进行插秧技术交流。罗霜 摄

  群众进行插秧技术交流。罗霜摄

  “我们这里1000亩全是梯田,采用‘机器+人工’的方式抢抓农时,以前一亩地用牛耕一遍大约需要2个小时;现在科技发达了,由于是梯田,大型农耕机不适合,采用小型农耕机+人力的模式,大大提升了耕地效率。”沔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成伦说。

  今年,马临街道预计移栽水稻1600亩,待秧苗根系稳定后,将用400亩开展稻田养鱼。(王烨、罗霜)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