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农以粮为本。眼下,正值水稻移栽的黄金时期,在习水县马临街道沔山村,村民们分工明确,扯秧、运苗、栽秧,有序推进水稻移栽工作,呈现出生机盎然的农耕画卷。
“去年我家种的水稻收成不错,还是自己种的大米香,今年计划多种一点。”村民冉德恩笑呵呵地说。
沔山村板坎村民组梯田。罗霜摄
46岁的冉德恩是土生土长的沔山人,近年来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家乡的发展。2020年,他瞄准时机将家乡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吸引了不少重庆游客前来避暑旅游,家乡的大米深受游客喜爱。去年,冉德恩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水稻200多亩,通过经营民宿,大米卖到了5元/斤,去年卖出去2万多斤,收入有10万余元。
“我们这里共有68家民宿,床位有840张。去年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大米除了自己吃,多余的游客就买走了。”冉德恩介绍。
沔山村村民为冉德恩农户插秧场景。罗霜摄
近年来,马临街道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土地增效,让群众家家户户都有小粮仓。
为了保证秧苗和插秧的质量,马临街道包村干部、农办技术人员深入村组,积极宣传动员群众抢抓时节,加快水稻的种植速度,并安排专人负责,对辖区内所有田间沟渠及灌溉水源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疏通沟渠堵点、漏点,确保群众水稻种植安全有序进行。
群众进行插秧技术交流。罗霜摄
“我们这里1000亩全是梯田,采用‘机器+人工’的方式抢抓农时,以前一亩地用牛耕一遍大约需要2个小时;现在科技发达了,由于是梯田,大型农耕机不适合,采用小型农耕机+人力的模式,大大提升了耕地效率。”沔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成伦说。
今年,马临街道预计移栽水稻1600亩,待秧苗根系稳定后,将用400亩开展稻田养鱼。(王烨、罗霜)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