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从荒原到绿海的生态奇迹”为主题,河北作家张秀超、隋明照创作的散文集《塞罕坝的孩子》18日举办线上研讨会。
《塞罕坝的孩子》由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作者是一对母女,作品集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塞罕坝为背景,从两代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讲述塞罕坝上种树人和动植物的故事,生动描绘出塞罕坝大山上自然与人类共同经历的变迁。
塞罕坝位于河北承德围场北部,三百多年前曾是草木葱茏的皇家猎场,在清朝末年因大肆砍伐,退化为荒原沙地。1962年,国家林业局下达通知,正式成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此后一代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塞罕坝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塞罕坝人,张秀超以亲历者的目光见证了山乡巨变。而母亲的所见所思,又被传递至女儿身上,隋明照以新一代的目光重新认识今日家乡的绿水青山。《塞罕坝的孩子》虽为主题类写作,而母女俩对宏大题材的处理,表现为轻盈、柔软、感人的文学质地。作品透过明亮纯净的儿童视角,运用质朴生动的语言以及大量动植物细节、劳动描写,为小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感受和自然知识、生活知识,产生了“自然笔记”的奇妙效果。
与会专家对二位作者立足生活、充满细节、情感丰沛的书写予以肯定,评价这是“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创作。两代人书写同一场域的不同时代,被平行放置的人物、动物、植物交融为动人的“文学二重奏”。
高洪波、海飞、徐德霞、陈晖等儿童文学研究专家都认为,这部作品对主题类儿童文学创作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儿童的视角关注生活、理解生活,将宏大叙述内化于生活的精气神,是主题出版的突破。海飞将这部作品定性为“创造性的非虚构”,作品在非虚构文学框架下,运用“见人见事”小说般的丰富表现手段,进行了大胆探索。河北作协主席关仁山、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河北作协副主席刘建东等也提出,对塞罕坝这一广为人知题材的独特开掘,是同主题下创作的重要而崭新的收获,并期待二位作者能持续“在地”书写,为孩子们挖掘塞罕坝大山上更多动人的中国故事。
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表示,作为一家积淀深厚的专业少儿出版机构,少儿社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位,为少年儿童提供具有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文学精品,出版小说、童话、科幻、纪实文学等类型多元、内容丰富的原创作品,并在版权开发、融合发展上不断拓展创新,努力为少年儿童呈现更多辽阔中国大地上的鲜活故事。
本文作者:施晨露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