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贵州岑巩:“红色引擎”推进乡村善治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4-04-18 11:17:37 来源:央广网 作者:周燕 李慧娟 点击: 评论:0

  150万棒香菇菌棒陆续生产、试种的10亩赤松茸迎来采收、1200亩制种水稻育秧忙……多元产业齐发展,春种春收两不误,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的别样春景图里满是希望。

  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全景(罗慧 摄)

  “今年,村合作种植的150万棒香菇菌棒将分六批次生产,实现错峰出菇上市。赤松茸的种植面积将从目前的10亩扩大到60亩。”新场村党总支部书记黄俊榜介绍,通过构建食用菌“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带动更多群众在多环节就业增收。今年,全村食用菌产业带动1.8万人次就近务工增收100多万元。

  新场村食用菌生产加工车间生产好的菌棒(陈昆 摄)

  菇香四溢产业旺,人勤地肥稳增收。新场村的新景新貌是“红色引擎”推进乡村善治的生动实践。

  新场村是水尾集镇的所在地,由新场村、长冲村合并而成,辖31个村民组1109户4764人。全村有耕地2200余亩,其中坝区农田达1600余亩。

  过去,村级阵地建设薄弱、战斗堡垒基础不牢、农业产业不成规模、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们守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却过着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

  如何写好“资源变现”这篇大文章,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新场村以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红色引擎”破题,村党组织领办新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党员村干部带头出资入股合作社,并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乡村振兴的“火车头”作用。合作社通过管好用活村里的土地资源,培育发展壮大富民产业,激活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村民采摘香菇供应市场(罗慧 摄)

  2019年,总投资2100万元、建有125个大棚、一座冷库及食用菌制棒和深加工厂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岑巩县水尾镇食用菌基地落地新场村,该项目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行,所得利润70%用于利益联结分红,30%分配给村集体。

  借助现有资源优势,新场村“两委”及合作社成员个个卯足干劲、同心共进,以发展食用菌产业为核心,不断推动产业提质扩量增效。

  “我们白天忙村里的大小事务,晚上就到菌棚查看长势,随时发视频、晒图片开展网上宣传,到处去找销路。”合作社成员、新场村委会副主任胡艳说。

  目前,该村食用菌生产规模占全县70%左右,对外销售率达95%以上,已成为全县重要的菌菇生产基地。今年,合作社种植的150万棒香菇,预计能够产出鲜菇100万公斤,实现产值600万元以上。除去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各项开支,村集体有10万元左右的利润可支配,小小菌菇串起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务工增收的链条。

  村民在采摘香菇供应市场(杨云 摄)

  “家门口的食用菌基地,让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已在食用菌基地工作五年的新场村村民龙和菊说,制作管护菌棒、采收菌子,平均每天能赚100元左右,不出远门也端稳了“幸福饭碗”。

  如今,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该村形成了“一主导多特色”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今年,全村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20亩、水稻制种1200亩、西瓜50亩。

  产业兴旺“强底子”,善管善治惠民生。立足产业发展基础,该村紧盯服务群众的“需求侧”,以法治建设服务基层治理为抓手,用好用活“五老”等优势力量,培育“法律明白人”,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同时,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道德典型选树、教育振兴激励表扬、美丽乡村“香菇杯”篮球赛、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等活动,厚植社会治理“软实力”,凝聚起共建共治的“向心力”。

  新场村美丽乡村“香菇杯”篮球赛(杨树 摄)

  2023年以来,新场村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7件,累计评出文明示范户15户;利用村集体资金,共对全村30名考上本科的大学新生发放资助奖励2万元,向20名弱势困难群体发放帮扶资金2.5万余元;共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2场,发放山羊、香猪、食用菌等奖品价值3万元。

  “现在村里形成了崇尚勤劳、崇尚教育、崇尚品德的良好社会风尚。”黄俊榜说,通过“红色引擎”助力产业兴旺、推进乡村善治,村里逐渐形成了“党建引领、双向服务、双向促进、共建共治”的新型治理格局。

  四季流转,时和岁丰。如今,新场村已成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连续6年获得“全州文明村”荣誉称号。立足新起点,该村党群一心将持续唱响产业振兴“幸福曲”、法治普及“协奏曲”和文明新风“和谐曲”,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周燕 李慧娟)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乡村振兴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