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法治频道  
黔西南州马鞭田村:“文化墙”绘制乡村多彩文化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12-18 15:07:15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吴古昌 点击: 评论:0

​​12月15日,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镇抽派文化、党建、财政等部门组成验收工作组,对马鞭田村建设的“文化墙”进行实地验收,采取丈量墙面长度、高度、记录、拍照、询问群众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验收,通过观看画面、精准套算墙面面积,符合建设质量要求,达到验收标准,会“说话”的多彩文化墙成为村民的传家宝、宣传阵地。

进入马鞭田村委会右边围墙绘画4幅、左边围墙5幅,正面走入文化广场右面墙壁绘画5幅、左面4幅,绘制的一幅幅五颜六色、各具特色的党建多彩文化墙格外显眼,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美化村庄环境,还有效把红色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多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为科学精细规划马鞭田村“文化墙”,2023年8月下旬以来,马鞭田村制定《德卧镇马鞭田村文化长廊实施方案》,方案明确绘制“文化墙”指导思想、建设内容、标准、图文并茂、建设时间、资金筹措等相关事项内容。

今年6月下旬,马鞭田村向上级积极争取州级领导帮扶专项资金5万元,村民投入义务工100个,建设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示范点党建文化项目,采取“手绘”创作的方式,精细绘制多彩“文化墙”,建设观光党建文化长廊步行便道130米,手绘文化墙全109米、面积252平方米,描绘五颜六色墙面画展18幅,一幅一风景,一幅一阵地,一幅幅、一面面丰富多彩文化墙错落有致,跃然墙面,生动形象的壁画与红色文化、山、湖、树、民居、乡村规划等融为一体,彰显马鞭田村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

“文化墙”结合马鞭田村乡土文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生动鲜活描绘红色文化、村庄自然风光、生态宜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大精神、乡村文明、乡村规划、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把乡土风情和乡村文化搬上“文化墙”,打造“文化墙”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增加文艺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传承红色基因

马鞭田村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用红色文化筑牢红色堡垒,育百姓精神家园,铸红色产业发展,进而浸润乡村振兴

马鞭田客栈,客商云集

明清时期,马鞭田村是一个居住着两三百户人家的古老村落,文化厚重,红色布依文化、自然风光相形见绌。这个村庄有一条古道穿村而过,两边坐落着江南古建筑风格的房屋,以前还有集市,曾经车水马龙,客商云集。清朝初中期,设置千总署,建有千总衙门,自然形成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经商、行医等定居者逐渐增多,形成数百人家的大集镇。马鞭田街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古驿道上马帮络绎不绝,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派兴旺气象,还建有观音、龙王、火神、土地、江西、湖广、文庙、武庙“八大庙宇”,一年四季香火旺盛。

当时马鞭田占尽了南笼府(今安龙)西南部的天时、地利与人和,是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的古道便是清代兴义府时期府城西上云南、南下广西的古驿道,坐落在这里的马鞭田村成了南来北往的军政人员和马帮客商歇宿的重要集镇。

马鞭田客栈

清末到民国初年,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乱,民生凋敝,加上几次大的水灾、旱灾、火灾等因素,使得马鞭田人民雪上加霜,食不果腹,不少人家变卖土地,流离失所,投靠他乡,往日喧嚣的街市,逐渐萧疏冷落,当年的繁华,只留下荒废的遗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马鞭田名为德卧公社马鞭田生产大队,1984年德卧建镇,马鞭田名为德卧镇马鞭田村。

墙绘红船,以史为鉴

马鞭田村在文化墙上手绘的“红船”,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的“红船”,这红船文化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凝聚着军民团结一心的深厚感情,充满着一切先进分子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与奋斗精神,是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具有其他文化形态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红船

手绘红色红船文化,是马鞭田村民通过手中的画笔,精心选图、钩形、上色、精修……描绘出一幅以“红船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内容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以它独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群众,传播社会正能量,成为马鞭田村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精心打造党史文化墙,墙上绘制的“小红船”源于历史,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吮吸着中华文化的丰富营养而成长壮大,又跨越时空,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文化墙上的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在新时代,“红船精神”注入新的内涵,得到新的阐释,它永远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马鞭田人应该做“红船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推动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驶向光辉的明天。

武庙前校场,军民鱼水情

文化墙上绘制的是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南下,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纵队,中央纵队后梯队、干部团、红四军团、五军团于4月21日从安龙出发,来到马鞭田,在武庙前校场坝处休息吃午饭,红军队伍经过马鞭田老街后并没有继续前行,而是在老街西头武庙前的校场停了下来,有的到村外支起炉灶,用又大又深的铜锅做起饭来。其他的红军在校场就地休息,整理衣物和枪支,还有的红军战士折回老街各家各户屋前,向还没来得及躲避的村民做起了宣传工作。

在武庙前校场(现村文体活动场)墙上,有这样一幅画,勾勒出一名红军帽子、衣服、眉毛、眼睛、鼻子、个子等人物形象,站着向马鞭田群众宣讲中国工农红军闹革命的真理,用不太听得懂的口音向村民说着:“老乡,不要怕,我们是红军”、“红军是穷人自己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等等。村民们带着将信将疑的神情渐渐走出来,看见这支军队的确和以往的“官军”不一样,没有随便进入百姓家,说话客气、穿着都很简朴破旧,看不出官和兵的区别。

武庙前校场

村民已经意识到,红军真是一支不同寻常的军队,他们跟红军交谈起来,主动把水桶和扫把借给了红军战士,红军战士立即帮村民挑水,打扫院坝、街道,展现红军长征过马鞭田的军民鱼水情,红军的经过,在马鞭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红军的光辉形象和革命精神,永远铭记在马鞭田人民心中。

武庙前校场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内涵展现的重要载体,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追忆党的奋斗史、国家的发展史、民族的进步史,可以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唤起马鞭田人们昂扬的斗志。

传递政策声音

“文化墙”都与马鞭田村乡村文化创意相呼应,为村民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引导群众学习政策、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弘扬正能量,宣传国家法律法规,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党的好声音,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好新时代多彩文化思想,成为传播文明的载体、教育群众的阵地、美化乡村的景观。

合作医疗,守护健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县为单位统筹管理,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统筹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文化墙画面生动宣传新农合缴费标准、补偿标准、缴费方式、缴费时间、报销程序、住院报销比例、特殊人群减免政策等内容,把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画面以“格守医德,造福于民”为题材,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体现医生的崇高职业精神,医生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全社会赞誉,体现医疗卫生行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神圣使命、特殊价值和崇高境界,当好“健康守门人”,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守护人民群众共享健康生活。

交通安全,警钟长鸣

“文化墙”以“交通安全、伴我行”提醒人们出行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体现交通安全宣传的文化味,了解常规安全基本知识,通过交通案例来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意义,用身边事警醒和教育身边人,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切实为群众平安出行筑起安全屏障。

宣传交通安全

图中绘出“红、绿、黄”交通信号灯,一名交警正在提醒一名骑车人要戴安全头盔,向过往两轮车驾驶员详细讲解酒后驾驶机动车、两轮车超员、不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并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以点带面劝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交通陋习和危险驾驶行为,做到思想上警钟长鸣,共同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安全出行。

法治文化,公平正义

马鞭田村把建设和谐农村和建设法治农村相结合,以“建设法治社会、弘扬法治精神”为主要内容精心制作“法治文化墙”,积极探索文化建设新途径,积极营造法治文化氛围,以开展“依法治村促发展、美好生活靠大家,依法治国、建设稳定和谐美好家园,实行民主管理、促进和谐发展,加强道德教育、建设法治农村”为法治宣传阵地,大家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了解到常用的法律知识。

画面把一个大红圆圈“法”字搬上墙,矗立在农民身边的“法治文化墙”,不仅形成了浓厚的法治氛围,扮靓了新农村,而且成为村民的法律老师,更成为农村群众注重自身言行、对照纠正不良行为的“警示墙”,村民有矛盾,不出村就能找到法律依据,让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感受到“法”的魅力,体味到“法”的文化,体会到“法”的公平正义,从而自觉、主动地解决问题和化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消防安全,人人有责

为增强村民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推广全民消防防范知识和火场自救技能,马鞭田村结合消防宣传“五进”工作,精心制作消防安全墙绘内容和生动的墙绘画面,一名消防员打开消防栓取水灭火的精彩画面,用演示的方式向农村群众讲解日常消防安全知识,把“消防文化墙”作为农村消防宣传阵地,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旨在营造浓郁的消防文化氛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使消防宣传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有效提升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全力构筑农村消防安全保护屏障。

勾勒美丽乡村

“文化墙”结合马鞭田村村史村情、人文特色、乡风文明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搬上文化墙,营造乡风好、人和谐、生活美的良好氛围,把文化墙打造成建设美丽乡村的新亮点,既给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别样风采,又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群众的精神土壤,引导广大村民向上、向善、向美,通过外塑形状、内塑乡村之魂,拓宽乡村文化宣传窗口,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乡风文化氛围,绘出美丽乡村“精气神”。

核心价值观,树文明新风

在文化墙上绘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墙文化,包括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勇于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理论勇气和理论自信,而且明确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和新高度。

绘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展示24字核心价值观内涵,形象勾勒出文明新风所提倡的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陈规陋习,共同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墙绘宣传移风易俗,逐渐成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倡导文明新风的新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文并茂展示核心价值观内容,涉及面广,更是在马鞭田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文明新风、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墙绘结合图文,宣传效果更好,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明意识,提升文化内涵,以实际行动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促使广大群众携起手来共同打造美好的社会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提升人居生活环境。

都威海坝,绿水青山

文化墙上绘制的是马鞭田村“都威海坝”,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题材绘制一幅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墙绘,放眼望去,天空明媚湛蓝,青山苍翠峭拔,水面清澈如镜,满目皆是美景,看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环境更美好,显得生机盎然,实现在发展中坚持保护、在保护中不断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都威海坝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以绿水青山,呈金山银山。人们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博大精深,村民从这幅作品里感受到笔意墨蕴、领略到形色魅力,既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这个绿色发展时代人文精神的浓缩。在水的两边还点缀着油菜花和花草,观赏到大自然的画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更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千年古树,生态美景

位于马鞭田村水井街龙王庙遗址前有一棵千年古树,常年葱绿,树枝向四面伸展像巨扇、像巨伞,村民称为神树,当地人叫水乌杨。大树覆盖面积约1亩多,高30余米,主干直径约2米,四人不能合围。传说唐朝时唐玄装到印度取经,一日行至深山老箐中,置身于数百株合抱参天、盘根扎髯的水乌杨树下,顿生凉意。

文化墙上的古树是历史的见证,被称为“活的文物”。墙绘以饱满的激情,在点、线、面的节奏中,表达了自己对古树的热爱,让村民继续努力,用飞扬的画笔,不断展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有的朦胧摇坠参差披拂,树枝上树叶锦簇,绚丽缤纷。树枝拥拥挤挤竞争枝头,或羞羞答答怒放叶后。一层层一叠叠,从几十米高的树顶,到人们抬手可触的底部,上下一色遮天蔽日,仿佛两幅巨锦自天垂下,犹若一对花山拔地而起。

在创作过程中,都离不开“太阳”与“大地”的恩泽和滋养,被身边的人关爱、呵护着,助力“生命树”的成长,能发现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启迪心灵,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结出希望的果实。

千年古树与千岛湖

千岛湖,山青水秀

文化墙上绘制的“千岛湖”,是1975年,白水河发电站在马鞭田村都威河下游的落水洞蓄水发电,形成约2.5平方公里的马鞭田库区,库区中的湖光山色,相似于千岛湖那般艳丽,形成的湖中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岛屿”而被人们称为“千岛湖”。

马鞭田水库是为解决工业供水、农田灌溉、泄洪发电而建设的中型水库,为南盘江一级支流都威河天然海子成库,都威河是马鞭田村的“护村河”,正常蓄水位1152米,总库容6685万m³,丰水季节水域面积7.3平方公里,看到这样一幅图像,青翠碧绿的群山环绕着清澈透亮的一泓湖水,再加上镶嵌在湖中的众多小岛,便形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就是马鞭田村的“千岛湖”,称金州第十九美景。

绘制乡村振兴

马鞭田村努力打造“一墙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和美乡村,一幅幅传播正能量的绘画作品,扮靓乡村“高颜值”,助推新时代“文化墙”,激发村民改善人居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为乡村振兴增添靓丽色彩。

村情简介,描绘蓝图

马鞭田村位于德卧镇东北面,距德卧镇政府4.5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5º48′,北纬250º9′。东与冗桑村、新桥镇荷花村隔河相望,南与团山堡村接壤,西与坡告村相连,北与新桥镇新桥村毗邻,汕昆高速路、东峰林大道分别从火蒙组、都威组穿境而过。辖街上一、二、三组和池塘、都威、火蒙6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布依、彝等民族。至2023年底,全村共485户1750人,其中常住人口1450人。国土面积7.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660亩。

马鞭田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全年四季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马鞭田村按照“振乡村、谋发展、调结构、促增收”的思路,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主要培育烤烟、生姜、金银花等乡村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助力乡村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规划先行,提振乡村振兴文化墙上绘制的是马鞭田村“乡村振兴”规划,绘出乡村振兴精气神,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让美丽乡村建设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打造幸福、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

乡村规划文化墙不只是一堵墙,更是一种力量,不仅亮化了乡,也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乡村振兴的精神,达到了宣传教育与美化环境相融合的效果。这面文化墙是在激发乡村群众对美好家园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让大家自觉改善居住环境,树立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创作多彩文化

今年9月以来,马鞭田村结合村庄实际和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和村委会围墙地理优势,在醒目处绘制宣传文化墙,按照一墙一特色,因地制宜设计红色文化、党建知识、政策知识、乡村治理、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文化墙,让墙壁主动“说话”,不仅美化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为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墙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渠道、多领域、多方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之乡土文化创作也很直观,这样群众看得懂,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开辟了宣传阵地。”马鞭田村原村支部书记杜安行观赏到文化墙的感染力时说。

马鞭田村以“文化墙”助推“文化强”,聚焦文化创作、文化传播、文博展示等重点领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赋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讲好文化故事、凝聚文化力量、弘扬文化精神,着力提升人民文化福祉。

马鞭田村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多姿,以“文化墙”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培元,创作出一幅幅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扮亮乡村“容颜”,以新气象新作为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凝心聚力奏出文化最强音。

马鞭田村一组53岁村民张登兴说:“用图和文字结合起来做文化墙,看起来一目了然,从墙上就能了解到国家的政策,十分方便,我也很关心国家的惠民政策。”

多彩“文化墙”

从多彩“文化墙”来看,马鞭田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结合村庄的湖、山、水、树等自然资源,把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历史文化等交织交融,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从底蕴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开掘力量源泉,做好高质量文化供给的大文章,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唤起人们昂扬的斗志。

“创作多彩文化墙,更好地把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搬上墙,更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等内容对老百姓很直观,以独特的墙绘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这样群众很容易接受。”马鞭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健说道。

马鞭田村正按照墙绘“新时代、新目标、新思想、新征程”文化宣传,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采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走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富有特色的富民之路,使乡村振兴充满无限生机活力,用多彩“文化墙”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马鞭田新篇章。(吴古昌)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法治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